5月13日,特朗普開始了上任之后的首次訪問,來到沙特之后,雙方簽訂了史上最大軍售訂單,這還只是協議的一部分,投資金額達到了6000億。不過非常有趣的是,不到24小時,沙特就和中國簽訂了70多個項目,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美國的“天價協議”
特朗普的中東行,主打一個關鍵詞“生意”,5月13日落地沙特,白宮便宣布與沙特簽署了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并將其稱為“史上最大單”。
按照美方說法,這只是沙特承諾未來四年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的一部分。此外,卡塔爾計劃從波音采購百架客機的消息,也被美媒大肆渲染為“外交勝利”。
不過,這類“超級大單”的含金量一直備受質疑。早在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問沙特時,也曾高調宣布達成3500億美元合作,但多年過去,實際落地的項目寥寥無幾。
美國智庫專家直言,此類協議往往充滿政治水分,簽署時聲勢浩大,執行時卻可能因流程復雜、利益分歧而擱淺。
沙特對美投資的6000億美元承諾,涉及能源、基建、科技等多個領域,但具體如何分配、何時兌現,至今仍是未知數。美沙關系并非一紙協議所能概括,上世紀70年代,兩國通過石油美元體系綁定。
沙特以美元結算石油,美國則提供軍事保護。這一合作曾讓沙特穩坐中東土豪寶座,但也使其深陷安全依賴。2018年記者卡舒吉遇害事件后,美國國會一度凍結對沙軍售,暴露出盟友關系的脆弱性。如今特朗普的6000億協議,更像是用經濟利益修補信任裂痕的“創可貼”。
對于特朗普而言,這份協議更是一場及時雨。美國中期選舉臨近,國內通脹率居高不下,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抱怨聲此起彼伏。
此時拋出中東創收故事,既能轉移輿論焦點,又能為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富裕添磚加瓦。不過,白宮擅長制造頭條,但企業更關心合同細則,比如沙特要求的技術轉讓是否會被國會卡脖子。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此行似乎有意避開傳統盟友以色列。美媒爆料稱,由于在加沙沖突和伊朗問題上存在分歧,特朗普團隊甚至未將以色列列入行程。這種繞道而行的操作,暴露出美國中東政策的功利性,比起地緣政治難題,白宮更看重眼前的商業利益。
沙特的選擇
就在美沙協議墨跡未干之際,沙特代表團馬不停蹄地飛往北京,5月13日與中國簽署了70多個項目,總金額超40億美元,覆蓋農業科技、綠色能源、跨境供應鏈等領域。為何沙特要“左右逢源”?答案或許藏在兩國的合作邏輯中。
另外,沙特相關部門也表示,和中國在北京也簽署了57項農產品協議,價值也是達到了269億人民幣。對美國,沙特看重的是軍事保護和高端技術。
1420億美元的軍火采購,既能升級本國國防,又能鞏固與美國的盟友關系。但這種依賴并非毫無代價,沙特需要承受美國在人權、油價等問題上的施壓,甚至可能被迫在地區沖突中選邊站隊。
對中國,沙特的訴求則更加務實。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是沙特石油的“穩定買家”;而中國的基建能力、數字技術和農業創新,恰恰是沙特經濟轉型急需的“外掛”。
此次簽約的航天育種、智慧農業項目,直指沙特糧食自給率低的痛點。此外,中沙合作少有政治附加條件,這讓沙特在“向東看”時少了許多顧慮。
沙特的戰略轉向絕非心血來潮,王儲穆罕默德力推的2030愿景,旨在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發展新能源、旅游、科技等產業。
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恰好與之契合。中沙吉贊經濟城已吸引超200億美元投資,成為紅海沿岸的工業樞紐;中國光伏企業正幫助沙特建設全球最大太陽能園區。這種模式,讓合作少了些口號,多了些落地可能。
這種“兩邊下注”的策略,本質上是沙特在動蕩國際局勢中的風險對沖。畢竟,誰也不想把所有籌碼押在一張牌桌上。
中東變局
特朗普的中東“創收之旅”,表面上風光無限,實則難掩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下滑。拜登政府時期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對伊朗政策的反復,已讓海灣國家心生警惕。美國國內通脹高企、黨爭激烈,導致其在中東問題上愈發心有余而力不足。
與此同時,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合作卻呈現潤物細無聲的態勢。不同于美國高舉高打的軍售和投資承諾,中國更注重產業鏈的深度綁定。
以此次中沙農業合作為例,從技術研發到市場銷售,雙方搭建了“技術-場景-資本-政策”的全鏈條框架。沙特代表團參訪美團、阿里巴巴等企業,也顯示出其對數字化供應鏈和電商渠道的濃厚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中東國家的外交選擇正在打破傳統陣營界限。沙特既能與美國簽軍購大單,又能與中國談科技合作;阿聯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卡塔爾在世界杯期間與中國企業緊密互動等等。
這些舉動表明,海灣國家不愿再充當大國博弈的棋子,而是試圖通過多元合作掌握主動權。特朗普此行刻意繞過以色列,暴露出美以關系的微妙變化。
內塔尼亞胡政府強推加沙軍事行動,不僅引發阿拉伯國家抗議,還讓美國陷入道義困境。而沙特與中國的走近,更讓以色列擔憂被邊緣化。
總結
特朗普的中東行,像極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路演”,高調簽約、制造頭條,但能否兌現仍需時間檢驗。而沙特與中國的迅速聯動,則揭示了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必然趨勢,技術互補、風險分散、去政治化。
對于中東國家而言,無論是美國的軍火庫,還是中國的技術包,本質都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而當“工具”足夠多時,選擇權便握在了自己手中。這場“6000億與70個項目”的同臺戲碼,或許正是未來國際關系的一個縮影,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