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的一天,彭德懷把王平和楊勇召到辦公室談話。當時彭已從朝鮮回國,代替周總理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同時志愿軍司令和政委兩職也沒有辭去——直到1年又5個月后才正式辭去。
因此,楊勇和王平都猜測,肯定跟抗美援朝戰爭有關,自己又要重返戰場,指揮打仗了。兩人一落座,彭德懷就開門見山,說出目的:“我準備讓你們到志愿軍第20兵團去工作,一個當司令,一個當政委。”
具體誰當司令、誰當政委,王平和楊勇都沒問,彭德懷也沒說,畢竟這是門清的事。接著,彭德懷從戰略角度闡述朝鮮戰局:“朝鮮停戰談判前面暫停現在又恢復了。這仗啊,不會打太久了。
所以中央考慮,沒到過朝鮮的老同志都去一趟,輪換一下。這是難得的機會,這次之后恐怕不會有大規模戰爭的機會了,你們可以好好感受一下現代戰爭。”
當時志愿軍第20兵團是有最高軍政首長的,不過司令楊成武已經回國,鄭維山在做代司令,政委張南生在朝鮮待很久了。
從彭德懷辦公室出來后,楊勇便回石家莊,處理手頭上的工作了。那時他是石家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王平的工作情況有些復雜,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王平當時說:“這樣的兼職,在解放軍中還是新鮮的,獨此一家。”
在頒布這項任命前,軍委發出王平為沈陽軍區空軍政委的任命。華北軍區司令聶榮臻、政委薄一波看到后,當即找到軍委反應:華北地區的老干部,不是南下就是入朝,只剩下王平幾個人,還是不要讓王平離開華北吧。
聶榮臻當時兼任著代總參謀長的職務,總參機構不健全、人不夠,因此大部分事情都交由華北軍區來負責處理。甚至全軍到北京參觀閱兵的干部,聶榮臻也是讓華北軍區組織。
聶榮臻當時就講,如果沒有華北軍區的支持,我這個代總長啊,根本沒法當。后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許多調撥物資、轉運、安置傷病員等事情,也都是華北軍區承辦。
華北軍區本來就沒幾個熟悉的老干部了,再把王平調走,聶榮臻的工作真沒法干。軍委考慮到這一點,便同意了聶、薄二人的請求。
因此,王平不僅要負責華北軍區的各種工作,還要辦好總參交待下來的事宜。
彭德懷在4月跟王平、楊勇通過去朝鮮工作的氣后,不知道是他們手頭上的工作不好處理的原因,還是受其他因素影響,始終沒有確定下來。
5月1日勞動節這天,王平受邀到天安門觀禮,剛好遇到了彭德懷。彭德懷說:“要去早點去,遲了就打不上仗了。”王平若有所思,這仗真還有的打嗎?作為習慣戰場生活的革命軍人,沒有什么比接到戰場任務更令人激動和高興的了。
兩天后的5月3日,毛主席簽署了對王平和楊勇的任職命令書。當天,王平和楊勇一塊到中南海,向彭德懷告別和請示工作。彭德懷說沒什么指示,注意安全就是,尤其是道路安全,朝鮮的路況很不好。
聊完,王平和楊勇起身告辭,卻被彭德懷和其夫人浦安修攔下:“別走了,這么多年不見,難得聚一聚。我們也沒什么好招待的,就留下吃頓便飯吧,當是給你們送行。”
楊勇和王平都是紅一方面軍的,楊、王還都在彭德懷做軍團長的紅三軍團做過團長、團政委。恭敬不如從命,吃吧。
王平和楊勇是5月11日,踏上朝鮮國土的,次日才到達第20兵團司令部。彭德懷沒有講錯,他們再遲點去,恐怕不是打不上仗,而是不會再安排他們去。畢竟他們到了需要一定的時間了解情況,以當時的朝鮮局勢來看,怕是有些來不及,不如就讓原來的干部繼續指揮。
王平和楊勇進入朝鮮后,指揮第20兵團進行夏季反擊戰和金城戰役。這兩場戰役的規模不小,持續時間也不短。他們抵朝的第二天,夏季反擊戰就開始了。
從王平和楊勇到第20兵團司令部,再到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前后不過2個月又15天。若不是彭德懷催促,王平和楊勇真趕不上。
金城戰役,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戰,讓王平和楊勇名垂志愿軍戰史和朝鮮國史。
1958年10月24日,王平和楊勇在朝鮮平壤,一同被頒發朝鮮一級國旗勛章。這為王平和楊勇的朝鮮之旅,劃下了一個完美句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