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內瓦談判剛落幕,中方便迅速出手。
5月14日,我國相關主管部門已對外發放首批4張稀土磁體出口許可證。這是自中重稀土出口管制實施以來,首次對外開放許可。看似松動,實則鋒利,因為這次出口許可設定了明晰的地理限定:僅限歐洲與越南客戶,美國——不在此列。
據報道,獲得許可的四家中國供應商,均為高性能磁體生產企業,其中一家為德國大眾長期合作方。這意味著中方不是在全面放行稀土出口,而是在精確劃線、分區開閘,對盟友示善,對對手施壓,毫不含糊。
美國“破防”,白宮憤懣難平
白宮方面迅速作出反應。彭博社援引政府內部消息稱,美方對中國此舉“深感沮喪”。這一點不難理解——中方限制稀土出口,已直接影響美國產業核心命脈。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戰略行業在過去數月庫存急劇縮減,部分企業的關鍵部件僅剩半年可用。
尤其F-35戰機、F-47新一代隱身機項目更受打擊。兩款機型在電磁系統、精密控制及隱身涂層中廣泛使用稀土磁體,若無法從中國穩定獲取材料,將面臨研發延滯乃至停擺的風險。而目前,美國幾乎無可替代的精煉來源,只能看著許可證上那句排除條款干瞪眼。
不是放松,而是精準打擊
中方并未改變出口限制政策,而是在原有框架下對特定國家有限發放許可。
與此同時,中國資源集團發布聲明稱,將“嚴厲打擊鎵、鍺、鎢、銻及中重稀土等戰略資源的走私行為”,再次強調國家對稀土出口渠道的全程掌控。這并非市場行為,而是國家戰略的一環,且執行力毫不妥協。
從技術角度講,中國目前在全球17種稀土精煉加工上占據超過80%的主導地位。西方可以開礦,但加工鏈條被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所謂“稀土不稀,精煉為王”,說的正是這層結構性差異。而中方正是憑借這種垂直整合優勢,在資源戰中握住了主動。
“出爾反爾”與“有備而戰”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舉并非出自單邊沖動,而是在與美談判過程中形成的“雙軌策略”。
日內瓦會談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美方一貫“出爾反爾”的本性并未改變。協議宣布不到24小時,特朗普就公開威脅:若90日內無法達成新的共識,美方將考慮上調對華關稅至30%以上。
這類“談判未冷、威脅先至”的操作,正是中方采取“精準開放”的前提。既有談判桌前的理性,也有戰略博弈的冷靜——不求一戰定輸贏,但求回合回敬。出口許可的發放,是向歐洲展示誠意,也是對美國釋放信號:規則之下仍可交易,但游戲之外別妄想搭便車。
稀土之外,是技術與制度的對峙
這場關于稀土的分歧,遠不止資源爭奪,更是技術能力與制度控制力的對撞。西方媒體普遍承認,中國不僅控制著稀土供給,更在精煉能力、終端應用、價格機制與政策執行力上擁有系統性優勢。而美方急于尋找替代者,卻在時間、成本與政治環境上寸步難行。
中方沒有選擇封鎖全球,也未一味打壓對手,而是在戰略灰區里劃定邊界,讓敵友分明,信號清晰。這種以靜制動的策略,不靠咆哮取勝,卻能在關鍵時刻起勢壓人。
而此番拒絕將出口許可發放至美國手中,不過是再一次確認:真正掌握籌碼者,從不需大聲喧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