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薇)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獲悉,今年本市將對2.6萬臺住宅老舊電梯進行安全評估。評估圍繞關鍵部件、安全保護裝置等涉及電梯本質安全的18個項目展開,保障居民乘梯安全。
據了解,截至2024年底,本市住宅老舊電梯共計4.5萬臺。其中,使用20年以上的1.4萬臺。“這部分電梯因制造標準低、使用時間久,缺少轎廂上行超速保護裝置且制動器為單組型式,安全性能較新標準電梯明顯不足,我們建議優先開展更新改造,不再進行評估。”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15年以上至20年以下住宅老舊電梯的安全評估,除2024年以前已完成的5000臺外,今年將對剩余的2.6萬臺進行安全評估,確保“應評盡評”。目前,第一季度全市已完成5360臺。
住宅老舊電梯的“體檢”項目都有哪些?根據市市場監管局編制的《住宅老舊電梯安全風險評估指引》以及技術專家編制的老舊電梯評估細則,本次安全評估項目包括限速器、制動器、接觸器等18個大項。評估人員現場評估時會結合評估要求,對評估項目分別給出“符合、不符合”等評估結論。
評估報告出現“不符合”該怎么辦?據執法人員介紹,評估報告中的項目出現“不符合”一般可分為兩類情況:一類為電梯部件過度磨損、異常形變或功能失效,這類項目存在安全隱患,物業單位需要采取調整、修理、更換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一類為老舊電梯因為制造標準與現行不一致,不具備相關安全保護裝置或者功能,這類項目雖然不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安全冗余度較低,物業單位可以通過對電梯大修、改造或更新予以解決。
“針對安全評估發現的風險隱患,我們也已委托行業協會編制了配套的解讀手冊,用家常話將評估報告中的專業術語說清楚、講明白。”執法人員表示。同時,市市場監管局還將根據各街道、社區的具體情況,對于居民關于電梯更新議事協商難以達成一致的小區,組織技術專家開展報告現場解讀,推動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
另外,與往年分批次郵寄報告相比,今年使用單位可更便捷地拿到電梯的電子“體檢”報告。今年,市市場監管局依托全市電梯“一梯一碼”智慧監管應用場景,開發出電梯掃碼評估信息化模塊。現場評估專家需掃描電梯張貼的藍色二維碼,通過“電梯信息和地理位置”雙重驗證后開展評估工作,評估結論上傳到系統中后將自動生成電梯安全評估報告,實現安全評估全過程信息化可追溯。后續還將評估報告推送至物業等使用單位,保障了評估質效可感可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