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枝展示蜂巢。
地處四川南部的大涼山,較高的海拔,賦予了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不少優質的農特產品。
2013年,剛大學畢業的“90后”姑娘何桂枝和來自涼山的男友一起回到了大涼山。在這里,她從一個養蜂小白,逐漸成長為釀蜜高手,她的蜂蜜事業也從鐵鍋煮瓶,發展成了標準化的“蜂蜜王國”。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聚焦何桂枝的成長故事,看這位“蜂蜜女王”是如何“釀成”的。
從一杯蜂蜜水開始
義無反顧奔向大涼山
談及來到涼山的緣由,何桂枝笑著說,是因為愛情。“有一天,我和西昌男友回到家里,他給我泡了一杯濃濃的蜂蜜水,在喝下去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和小時候奶奶給我泡的那杯蜂蜜水一模一樣。”
這杯蜂蜜水,讓何桂枝在千里之外的異鄉感到了溫暖,與此同時,這個年輕的女孩也感受到了涼山蜂蜜的“資格”。
在男友親戚家的蜂場里,何桂枝第一次見到了各種蜂蜜,大開眼界。當時,只有22歲的何桂枝和男友決定,要讓大涼山的蜂蜜走出大山,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好蜂蜜。
但當何桂枝回到家,向父母提及自己的決定時,立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再三說服不過,何桂枝還是背上行李,踏上了去涼山的火車。
三年走遍涼山
只為找到“資格”蜂蜜
要想讓更多人知道涼山的好蜂蜜,那就要先找到好的蜜源。
就這樣,何桂枝和男友淘來一輛二手皮卡車,幾乎每天在路上奔波。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除了要跟蜂農們深入交流、品嘗不同的蜂蜜,還要在本子上記錄各種標準變化帶來的蜂蜜品質變化。
3年時間里,何桂枝幾乎走遍了整個涼山。她的手臂上不時出現蜜蜂蜇過的痕跡。就是在這樣的堅持和努力下,何桂枝和男友逐漸找到了好蜂蜜的標準。
“2500、5、15、98%、0。”何桂枝給出了一串數字,“意思是,蜜蜂采的蜜來源于大涼山海拔2500米以上自然生長的野生植被;蜂場方圓5公里以內沒有大面積農業,沒有工廠、養殖場,蜜蜂的水源沒有污染;蜂蜜必須經過15天以上自然成熟的過程,給蜜蜂充分的釀蜜時間,讓封蓋率達到98%以上;養殖過程中,禁止喂養任何抗生素,禁止任何非蜂蜜的飼料喂養;灌裝過程中,不能使用高溫、不能接觸生水。”何桂枝介紹。
為了“守住”這些標準,他們只能突擊抽查蜂場、不定期巡檢蜂場。同時,一旦發現有藥物的包裝,或者取樣送檢結果不符,何桂枝都會終止與蜂農的合作。這份堅持也讓她真正在眾多大涼山蜜蜂養殖者中站住了腳。
“目前已有30多戶蜂農與我簽約,按照這個標準來養蜂采蜜。現在我們也建了養蜂基地,成為中國養蜂學會的理事會員,還聘請云南農業大學蜂學系的專家做我們產業的指導老師。”一切,都在向著更專業的方向邁進。
12年造就“蜂蜜王國”
工廠年銷售蜂蜜約200噸
12年的時間里,靠著一股韌勁,何桂枝的“蜂蜜王國”逐漸有了雛形。她還清楚地記得,2014年,她接到了第一筆“大單”——1900元。從用開水煮罐子、人工灌裝蜂蜜起步,在一步步挖掘好蜂蜜的路上,何桂枝也在尋找自動化灌裝和批量化生產的途徑。
2017年10月,一個標準化的工廠主體完工。2018年,一條自主研究開發的原蜜全自動灌裝生產線正式開動,每小時可以完成1200瓶的蜂蜜原蜜灌裝。如今,何桂枝的工廠一年可銷售蜂蜜約200噸。
意識到不能只靠原蜜銷售,何桂枝大膽創新,把蜂蜜做成其他產品,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同時,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她所創立的大涼山本土蜂產品品牌“小釀蜜”,也登上了平臺好評榜、回購榜等多個全國第一。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羅石芊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