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農行事件引爭議,制度與人情的碰撞何去何從?
近日,一則發生在湖南株洲農行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事件的經過令人揪心,也引發了人們對于銀行制度與人性關懷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
據悉,一位62歲身患重病的老太太,因急需5萬元救命錢用于轉院治療,家屬攜帶相關證件前往農行株洲田心支行取款。但由于存單密碼遺忘,銀行告知需本人到場辦理密碼重置或掛失手續 。
家屬稱已向銀行說明老太太病危,患有糖尿病、偏癱且骨折,但銀行調監控卻顯示家屬僅表示“身體不好”,雙方各執一詞,病情成了羅生門。
無奈之下,家屬將老太太用輪椅抬至銀行。到達銀行時,老太太頭都抬不起來,眼睛也睜不開。但柜員仍要求她進行搖頭眨眼等刷臉動作,從下午4點一直折騰到5點半,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老人的病情惡化,最終不幸離世。銀行后來也承認,看到老太太狀態就該啟動應急預案,卻拖延到悲劇發生。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家屬為了取出這筆救命錢,被迫選擇繼續折騰老太太辦手續,而不是將錢直接打給醫院。可就在老人斷氣十分鐘后,銀行卻迅速把錢取了出來,這一操作實在令人寒心。
事件發生后,銀行表示能雙人上門辦理業務,但家屬卻對此政策毫不知情。這不禁讓人質疑,銀行的上門服務是否只是形同虛設?為何不在客戶遇到困難時主動告知?反觀其他支行,提前預約就能上門辦理業務,避免了此類悲劇的發生。
這起事件給廣大老百姓敲響了警鐘:家中有重病老人的,一定要提前備好委托書、病歷和戶口本放在急救包。定期存單不僅要記好密碼,最好讓子女知曉賬戶信息。遇到銀行死磕規定時,直接撥打銀保監電話遠比抬人到銀行更有效。
網友們對此事也是議論紛紛,有人指責銀行過于冷漠,只知道機械執行規定,不顧及客戶的生命安危。也有人認為家屬在溝通病情時可能存在隱瞞,導致銀行未能及時了解情況。但無論如何,一條鮮活的生命消逝,實在令人痛心。
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銀行作為服務機構,不應讓冰冷的規定凌駕于生命之上。銀行窗口里坐著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當看到插著氧氣管的老人時,理應先考慮救人,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規定。
希望這次血的教訓,能夠推動銀行等機構對相關制度進行反思和改進,在堅守規定的同時,多一些人性的溫暖,給生命多留一條活路,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