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67年,在江西武寧縣的一個普通村莊里,發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村民涂兆慶在清理石家祠堂后的亂石堆時,意外發現了一塊與眾不同的石頭。這塊石頭呈長方體,表面斑駁,細看之下,竟像一根白色的竹筍,更神奇的是,在石塊的側面,還刻著兩行清晰可見的字!
涂兆慶意識到,這絕非普通的石頭,很可能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于是,他滿懷期待地將這塊石頭送到了江西大學歷史系余明光老師的手中,希望能得到專業的鑒定。余老師仔細端詳了一番,雖然能辨認出上面的文字,但對于石頭的其他細節,卻也是一頭霧水。
為了弄清楚這塊石頭的真實身份,涂兆慶和余老師隨后聯系了武寧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并將這塊石頭送往了北京。在那里,它交到了郭沫若和夏鼐兩位大師的手中。然而,即便是這兩位學識淵博的專家,對這塊石頭也是感到十分困惑,但是認為東西不假,認為這應該是一塊古生物化石,于是邀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挺恩進行深入研究。
經過陳挺恩的細心研究,最終確定這塊石頭確實是一塊震旦角石化石。震旦角石,也被稱為“中華角石”,其外形呈寶塔狀,一頭窄、一頭寬,表面有著節、豎紋等特征,石面上還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這種古生物生活在距今約4.4億至5.1億年前的奧陶紀,并在奧陶紀末期滅絕。
而令人驚嘆的是,這塊化石的側面,竟然刻著“宋四家”之一黃庭堅的書法!也許有人會感
到疑惑,黃庭堅的字怎么可能出現在幾億年前的化石上呢?原來,這塊化石曾經是黃庭堅的私人藏品,他深愛此石,于是刻下書法作為留念。經過書法家楊仁愷、啟功的鑒定,確認這書法確實出自黃庭堅之手。
這塊化石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更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它是目前已知的保存至今最早的化石,也是世界上第一件被作為工藝品進行加工和收藏的化石。同時,它還是黃庭堅的書法真跡與化石共存一體的獨特存在。1976年,《化石》雜志第2期還刊登了陳挺恩與余明光共同撰寫的《一塊八百多年前收藏的化石標本》一文,詳細介紹了這一驚人發現。
黃庭堅在石側刻下的詩句“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庭堅”,不僅表達了他對這塊石頭的喜愛之情,更展現了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字跡遒勁剛健,點畫秀潤婀娜,棱角分明,用筆方圓兼備,提按頓挫有力。轉折處圭角外露,結構欹側多姿,內緊而外松,高低錯落,收放自如。雖然只有寥寥二十二個字,但卻極見功力,充滿了文人氣和才子氣。
黃庭堅書法與古生物化石的結合,無疑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邂逅”,也是文物界的一大“奇觀”。如今,這塊化石已經成為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