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開啟了江南之旅,從南京到揚州,家人的相伴,歷史的回味,自然的美景,讓作者感悟到,人生蘊含著無數的可能,如果懷著空洞的心踏上旅程,人生一定也是空洞無味的;如果懷著柔軟的心踏上旅程,人生也一定充滿了力量和美好。
春暖花開
5月的江南很適合一家老小去游玩,爭鳴幫助預定好酒店,汪總安排了車,爭鳴陪著我們,一家人在媽媽的率領下,開啟了江南之行。我們也邀請了鎮江的甘叔叔、趙阿姨一起到南京匯合同游江南。
汪總推薦住紫金山腳下,5月初的南京,剛好籠罩在煙雨之中,酒店坐落在山巒之下,湖波之畔,一層細雨落成的朦朧,猶如紗帳一般,平鋪在林尖、水上,空氣中散著洋槐花的淡淡香氣,踏進酒店大門之際,江南的柔美已然擴展開來。
爭鳴仔細地安排房間,讓我們每一間房的窗外,都會看到遠處的翠綠和近處的碧水,一條棧道蜿蜿蜒蜒地沿著湖伸展開去,似乎融入到水旁綠林之中,很安逸、很超然,使得你不忍收回目光。
媽媽說“不用出去了,就在酒店到處走走就可以了”,我們也如此認為,所以決定先在酒店停頓下來,到湖邊去走。
意想不到的是,酒店配備了自行車讓客人使用,家人興致勃勃地騎上自行車,這讓我想起第一次帶媽媽在廈門騎自行車的情形,真是美好。我們沿著設定的路線在庭院中穿梭,濕潤的空氣也伴著車輪旋轉,鮮艷的花鋪設在道路兩旁,和著我們的笑語,讓快樂也飄向遠遠的山巒,融入到林中。
一個短暫酒店停頓時間,因為媽媽參與到騎行的項目,一切就完全生動起來,美妙起來,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是美的天堂。
第二天的南京,適時晴朗起來,法國梧桐掩映下的街道,一種茂盛與廣垠之感。據記載,南京廣種法國梧桐,始于1920年代。1917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盛贊南京“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決心營造一個理想中的首都南京,梧桐樹就是這理想都城的選擇。
無論是市區中心,還是中山陵,最令家人概嘆的也是高大、茂盛的梧桐樹。5月的梧桐,樹枝上掛滿了圓圓的果子,葉子密密麻麻像一把“大陽傘”,把眼前的路變成了一片林蔭大道。
梧桐茂密地生長著,樹蔭完全遮蓋住了整個街道,你仿佛一下走進了森林。走在梧桐覆蓋的街道,聞見樹的味道、森林的味道以及淡淡的歷史味道。
沿著森林般感受的梧桐大道,走到了總統府,古老襯托著綠綠蔥蔥,讓南京這座城市比其他城市多了屬于自己的靈性,也多了一份從容和自在。
媽媽喜歡看舊時的人與事,我們就沿著總統府中軸線慢慢地一路走過去,聽導游講解著,安靜地陪在媽媽身邊。媽媽比我們更有精神頭,仔細地聽,認真地看,似乎身邊沒有其他的人,這份投入和專注,令我非常安心。
從總統府出來,爭鳴帶我們去古城墻邊上的餐廳吃飯,走到城墻邊兒,媽媽和孩子們特別開心,在他們看來這些斑駁的古磚、墻縫中茂盛的野草是那么令人神往。大家在古城墻前發表著各自的聯想,氣氛熱烈。
據介紹說,南京明城墻修筑于明朝,建于1366年到1386年,歷時21年建成,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內向外形成了皇城、宮城、京城、外城等四重環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墻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墻不僅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墻,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墻,并入選世界紀錄協會。我們雖然看不到城墻的全貌,即便是這一小段,也已經讓人感受到厚重、堅固、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而今依然固若金湯,由衷欽佩先人制造之品質。媽媽動員我們在古城墻前合影,大家積極響應,一張張笑臉嵌映在古城墻前,也有了厚重而鮮活之色彩。
享受了精美的晚餐之后,秦淮河之夜一點一點展開。從六朝開始,這里已是繁華夜生活游樂場。爭鳴帶著我們穿行在熙攘的人群中,秦淮河的中心地段,是與夫子廟前廣場相對的游船碼頭,碼頭邊停靠滿了大大小小有燈彩的游船。碼頭兩端各有一座橫跨河上的石橋,橋兩邊有精美的漢白玉石欄,橋上方掛滿了一排排的紅燈籠。
排隊登船的等待中,可以看到歷代著名詩人詠嘆秦淮河的詩句篆刻在墻上,還沒有登船,也已是詩意滿滿。碼頭邊的燈柱,船玄邊的燈彩,石橋上的紅燈籠陣列,兩岸建筑的霓虹和橋洞的藍色一起點亮,與河面形成的倒影,互相輝映,說不出的繁華,道不盡的婀娜。
船行河道之中,兩岸再現六朝生活的場景。歷代都有達官貴人在秦淮河畔居住,秦淮河的繁華昌盛,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在這里憑吊吟嘆。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著名的詩篇《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的“朱雀橋”就架在秦淮河上,“烏衣巷”就在秦淮河旁;“王謝”即王導、謝安兩家。詩人站在烏衣巷前,望著500年前的王導、謝安故居,感慨著滄桑變遷,物是人非,引發了詩人感嘆。同樣的感嘆,也在今晚游行在水道中的家人。我們一個尋常百姓的人家,也可以結伴暢游燈紅影焯的秦淮河。
媽媽說她根本想不到秦淮夜晚是這樣的漂亮,她問我,南京人自古至今都是這樣生活的嗎?因為這幾天在南京,媽媽覺得南京人的狀態非常好,所以她可能會認為江南一直是魚米之鄉,詩情畫意。媽媽的問題我回答不了,反而想到了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詩《泊秦淮》里的句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如果國之不強,焉有家之興盛呢?任何的美景,一定是在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才會顯現出其內在持久之美。
美妙的江南之行最后一站是揚州。走在去往揚州的高速公路上,例常的家庭歌唱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每一次出游,孩子們都會準備好歌詞打印稿,姐姐和姐夫們則擔當了歌星的角色,三姐是文娛委員兼主持人,媽媽會是評委,這一次有甘爸爸和甘媽媽參加,甘媽媽清唱越劇,簡直可以和專業演員媲美,讓我們的“歌星隊伍”又擴大了。旅程的確是很奇妙,歌聲與笑語伴隨著,任何天氣都不會影響到情緒,任何事情也不會影響到感受。
路上一直下雨,車內歌聲繚繞,和車外的雨完全隔開。爭鳴不選唱歌,選擇給我們講授了她初到揚州出差的一些趣事,途中的分享,讓孩子們有了特別的收獲,讓旅途有了全新的價值。
到了揚州匆匆吃飯后就直奔“瘦西湖”去了。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名保揚湖。面積480多畝,長4.3公里。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跡,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筑水上園林,被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里的景色贊賞有加。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
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與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有另外一番韻味。一是目光所及,周遭沒有任何現代建筑的影子;二是河面蜿蜒,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柔媚;園亭錯落,又如家院般親近,萬般詩情畫意盡現其中。
我們泛舟湖中,履步堤上,扶欄亭中,恰逢百花盛開之際,紅的、橙的、紫的、黃的、白的、粉的,各色小花灑滿一地,翠柳飄逸,映入水中,分不出是湖在柳梢,還是柳在水中。
媽媽與瘦西湖重疊在一起,景致讓人心充滿了柔軟。克里希那穆提說過:
“讓自己的心保持柔軟。真正的力量并非根植于堅定的意志和強壯的體魄,而是蘊含柔軟的心靈之中。樹木之所以能夠抵御狂風肆虐,是因為它們有柔軟的軀干。學會從自由的心中汲取力量。”
我慶幸自己在這個時節陪媽媽來,景致與心境的柔軟便嵌在內心中。
人生蘊含著無數的可能,如果懷著空洞的心踏上旅程,人生一定也是空洞無味的;如果懷著柔軟的心踏上旅程,人生也一定充滿了力量和美好。這份柔軟的心,一定是在愛之中呈現,美景如此,親情如此。
可是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去愛呢?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多么的迷人,就如瘦西湖一般,美麗無比,魅力無窮。但是我們卻總是抱持著一顆僵硬的心,陷在痛苦中。
人們總是認為愛是有條件的,認為無論是付出愛,還是得到愛,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有訴求;把愛當交作交易來理解,因而衡量付出與獲得之間是否平衡,計算愛的代價到底有多大。
也正因此,人生才變得如此世俗,如此苦不堪言。愛真的沒有理由,也無法衡量,只有付出,愛才會呈現。
愛就如湖水,奔流不息,綿恒不朽。它流過每一個時日,它也包容每一代人;幾代興替,幾度繁華,湖畔庭園幾易其主,而瘦西湖依然如舊。
也許污濁的東西傾瀉于湖中,但是湖水會自己凈化自己,繼續前行;也許欲求阻擋著湖水的前行,但是湖水會自己開創新路,繼續前行。
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它,也沒有什么可以摧毀它,一切被柔軟溶解,一切被包容,這就是愛,謝謝江南之行給我愛的柔軟。(本文完)
本文節選自陳春花老師所著《帶媽媽去旅游》,文中時間均以寫作當時為基準。我們期待從生活視角出發,與您一同品讀花老師的生活點滴。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