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殿生在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作者供圖
1999年5月,我已經在路上連續行走了6個多月。5月3日,伴隨著蒙蒙細雨,我走到了安徽省安慶市。我參觀的第一個地方就是長江岸邊的迎江寺。
迎江寺始建于宋開寶七年(974年),明清兩代曾多次重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被大火燒毀,同治元年(1862年)再次重建。迎江寺的藏經樓里藏著上萬卷經書,該寺歷史上也出現過多位得道高僧。
走進寺院,穿過天王殿、大雄寶殿,眼前就是被稱作“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
這座八角形的七層磚石佛塔建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像一位長者靜靜地矗立,默默地見證著數百年的滄桑風雨和世間萬物的生死變遷。人生的歷練也似這古塔,經風雨而后漸入化境,自可感化眾生。
整整一個下午,我走走停停,用心感受這種寧靜的古韻。臨近傍晚,我到寺內的客堂投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問我:“你一身征塵,想必是遠道而來吧?”
我簡單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并表示希望在此借住。老僧微笑著點點頭說:“你一路走來,想必是經歷了很多磨難。皖峰方丈是寺內的一位得道高僧,我可以給你引見。”
皖峰方丈幼年出家,一心向善,在抗戰時期還曾創立過專門救助戰爭孤兒的組織。為了籌集經費,把迎江寺建成正規的寺院,并修復振風塔,他拖著病弱的身軀四處奔走,最終使寺院有了今天的規模。
見到皖峰方丈那年,他已86歲高齡,面容清癯,眼神清澈,令人過目難忘。得知我正在徒步走中國后,皖峰方丈關心地問道:“這一路你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我說:“我不怕路途艱辛,不怕忍饑挨餓,甚至不畏生死!我只怕不被理解,遭受諷刺挖苦。”
方丈聽完,沉默片刻,最后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孩子啊!走路也是一種修行!”當年才30多歲的我對方丈這句話似懂非懂,但又不便細問,只得點頭稱是,表示今后我一定會克服心中雜念,一心走好自己的路。
等我準備告辭時,皖峰方丈叫住我,用顫抖的雙手從懷中掏出一個破舊的小布包,左一層右一層地剝開,里面有幾沓疊放得整整齊齊的零錢。皖峰方丈把一沓錢遞給我,說:“孩子,錢不多,收下吧。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要記住,每天要早走早休息,切不可貪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我推辭不過,只好收下了這些錢,然后雙手合十,給方丈深深地鞠了一躬。
這一夜,我腦海中一直回想著皖峰方丈的叮囑。“走路也是一種修行”這句話數次在最關鍵的時刻提醒著我,“早走早休息”也成了我多年行走的習慣。
第二天辭別了皖峰方丈,繼續上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一別竟無緣再次相見。
2002年6月,我在西藏行走時,偶然聽到皖峰方丈圓寂的消息,一時悲傷襲來,深感人生無常。據說方丈在圓寂之前還留下了一句話:“人生苦短,千萬不可蹉跎了光陰,越是在金錢社會,越是不可貪著。”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DeepSeek幾秒鐘就能生成詳細的旅行攻略,在AR技術的加持下,靜態的壁畫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力。但我想,高黎貢山頂云霧的濕度、庫木庫里沙漠沙粒劃過臉頰的刺痛、高原草場上一碗羊奶的溫度,也是構成我們人類認知世界的元語言。當我在羅布泊遭遇沙塵暴GPS失靈時,當我在柴達木盆地第一次經歷斷水時,這些計劃外的遭遇卻激發了我生命最原始的潛能,同時也是打破我認知慣性的破壁時刻。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如今,26年過去了,我依然在探索的路上,但仍然時時想起皖峰方丈的叮囑:“走路也是一種修行”。
(作者為第六屆“中國當代徐霞客”,2015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