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人間四月天之春幾許
輕寒漠漠雨霏霏,曲徑深深苔色肥。
欲問海棠春幾許,隔墻先見雪紛飛。
“輕寒漠漠雨霏霏” 描繪出了一種微妙的氣候氛圍。“輕寒” 點明了春天的溫度特點,不是嚴寒,而是帶著絲絲涼意,給人一種清新之感。“漠漠” 則形象地寫出了這種寒意的彌漫狀態,仿佛無處不在。“雨霏霏” 進一步渲染了濕潤的環境,細雨如絲,紛紛揚揚,營造出一種朦朧、靜謐的意境。
“曲徑深深苔色肥”,“曲徑” 暗示了路徑的曲折幽深,給人一種探索的欲望。“深深” 強調了這種幽深的程度,讓人不禁好奇曲徑的盡頭是什么。“苔色肥” 是非常生動的描寫,“肥” 字將苔蘚的茂盛、鮮嫩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說明這里人跡罕至,苔蘚得以肆意生長,也側面烘托出環境的清幽。
“欲問海棠春幾許”,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心中涌起了對海棠花的探尋之意,想要知道春天里的海棠花究竟開得如何,“春幾許” 表達了對春天狀態的一種追問,也流露出對海棠花的期待。
“隔墻先見雪紛飛” 是全詩的精彩之筆。“隔墻” 說明詩人還未真正見到海棠花,卻已經先看到了類似雪的景象。這里以 “雪紛飛” 來比喻海棠花盛開的情景,形象地寫出了海棠花潔白如雪、繁花滿枝的狀態,如同雪花般紛紛揚揚,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雪紛飛” 也營造出一種空靈、美妙的意境,讓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機和美好。
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營造出了一個清幽、朦朧且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詩人從氣候、環境寫到對海棠花的探尋,由景及情,將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蘊含在字里行間,意象鮮明,給讀者帶來了豐富的審美體驗。
七絕 人間四月天之雨如絲
石橋深巷雨如絲,曾照驚鴻鬢影遲。
廿四番風今又至,棠梨一樹雪垂垂。
“石橋深巷雨如絲” 開篇便描繪出一幅煙雨朦朧的江南畫卷。“石橋” 與 “深巷” 兩個極具古典韻味的意象,點明了地點,營造出幽靜、深邃的空間感。細雨如絲般輕柔飄落,為畫面增添了一層朦朧的詩意濾鏡,賦予場景溫婉、靜謐的氛圍,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濕潤而寧靜的江南水鄉之中。
“曾照驚鴻鬢影遲”,“曾” 字將思緒拉回往昔,“驚鴻” 一詞化用曹植《洛神賦》中 “翩若驚鴻”,形容女子的美好姿態宛如驚飛的鴻雁般輕盈美妙,這里指代曾經在石橋深巷中留下倩影的女子。“鬢影遲” 描繪出女子鬢發的形態,“遲” 字不僅寫出了時光的流逝,也暗含了女子當時從容、優雅的神態。此句通過回憶,將往昔的美好與當下的煙雨之景形成對比,為詩歌增添了一絲懷舊與悵惘的情緒。
“廿四番風今又至”,“廿四番風” 即二十四番花信風,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每一候對應一種花信,標志著春天的進程。“今又至” 表明時光流轉,春天又一次如約而至,暗含著對歲月更迭的感慨。此句既承接上文的懷舊情緒,又將時間拉回到當下,使詩歌在時空轉換間更具層次感。
“棠梨一樹雪垂垂”,以 “雪垂垂” 來形容棠梨花盛開的模樣,棠梨花潔白如雪,滿樹綻放,沉甸甸地壓彎了枝頭,生動地展現出棠梨花開得繁茂、熱烈的景象。這一樹雪白的棠梨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風的吹拂下,既代表著春天的絢爛,又與首聯中 “雨如絲” 的清冷氛圍形成鮮明對比,在視覺與情感上都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同時,棠梨花的潔白與飄落,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時光易逝、美好的事物稍縱即逝,進一步深化了詩歌中蘊含的懷舊與感慨之情。
整首詩以雨絲起興,借回憶與眼前景的交織,將時光的流轉、對往昔的懷念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融入其中。意象豐富且富有韻味,通過細膩的描寫與巧妙的構思,將人間四月天的煙雨、花事與情思完美融合,耐人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