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潘小多
日本媽媽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專職”。實際上,根據2024年厚生勞動省發布的數據,家有18歲以下孩子的母親,77.8%都有自己的工作。這一比例創下自200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可見,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將“母親”這一工作從“專職”轉為“兼職”。那么,政策和社會為這種轉變做出了什么改變?
日本父母送孩子上學,媽媽總是考慮得“更周到”。
母親的“特權”
在日本,產后繼續工作的女性人數逐年增加。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2021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女性的持續就業率2010年至2014年是57.7%,2015年至2019年上升到69.5%。盡管如此,仍有約1/3的母親在懷孕或生育時選擇辭職。同機構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對于“如有這種支持與服務就能繼續工作”的問題,女性最希望獲得的前三項分別是可以安心請假的休假制度,可因育兒狀況靈活調整的工作制度,以及縮短每日工作時間的制度。
作為對此訴求的回應,厚生勞動省進一步修訂了《育兒·介護法》。在今年4月正式實施的最新一版中,要求用人單位面向身為家長的員工采取更為彈性的工作方式。例如,育兒相關的請假事由從生病和體檢擴展到入學典禮、畢業典禮等,兒童年齡也從學前提高到小學三年級,以往因育兒可以拒絕加班的對象也從3歲兒童家長擴大到學前兒童家長。此外,3歲以下的幼兒家長可以每日工作6小時,3歲到6歲的兒童家長可在縮短工作時間、每月10天居家辦公、享受每年10天育兒假和更改上班時間中任選兩條。新版法律還要求用人單位在員工提交懷孕和生育報告時,以及子女滿3歲之前,單獨聽取勞動者關于兼顧工作與育兒的想法,并予以考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的朋友所在公司多年來數次登上日本年輕人就職心愿排行榜前三名,現在這家公司為了鼓勵爸爸們積極參與育兒,倡導從領導層開始休爸爸育兒假,不僅可以休滿一個月,還能拿獎金。這家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曾驕傲地說:“我們部門的媽媽能自己決定下班時間,她們可以早上7點來公司,享受8點之前的免費早餐,下午4點下班,基本不耽誤接孩子和買菜做飯。”
母親的束縛
一個工作的母親將上班時間提前兩小時,只是為了不耽誤后面身為“母親”的另一份工作。不能說社會沒有進步,只能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更何況,在日本做一個母親,還要面對很多顯性和隱性的束縛。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最近進行的全國家庭動向調查結果顯示,和2018年的調查相比,父親工作日每天承擔育兒工作的平均時間增加了31分鐘,休息日每天增加了101分鐘。盡管如此,母親依然承擔了七成以上的育兒工作——工作日524分鐘,休息日724分鐘。
可能有人質疑這個時間長得不合理,但在傳統日本社會中,“母親”的身份標簽就意味著無條件付出和吃苦耐勞,正是這種“理想的母親形象”,衍生出繁重的育兒工作。
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好媽媽指標”就開始發揮作用。日本產婦科學會發表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產婦的無痛分娩率為7.3%,為發達國家中最低。無痛分娩率比例最高的國家依次是芬蘭(89%)、法國(82%)和美國(73%)。日本無痛分娩率低的原因是可以提供無痛分娩的醫院只占37%,且不被納入公共醫療保險。學者認為,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傳統上認為忍受分娩疼痛是成為母親的一部分”。
朋友的女兒近日在青森一家醫院生產,生產前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生下女兒后,突然開始了“母親速成班”魔鬼訓練。剛剛接受完縫合和處置,助產士就笑瞇瞇地說:“今晚開始每3小時來育嬰室喂母乳哦。”于是,她拖著虛弱的身體,開始了每3小時一次的催乳哺乳工作。第二天又增加了“生活指導”內容,即由醫務人員指導新生兒父母如何處理臍帶、如何給寶寶洗澡等。朋友的女兒從待產開始幾乎沒有連續睡過1小時以上,但害怕不參加生活指導會被看成不合格母親,只好搖搖晃晃地堅持。
孩子上幼兒園后,“媽媽手工縫制”成為另一項“好媽媽指標”。雖然市面上不缺相同功能的產品,但在一些私立幼兒園,老師會貼心地在通知單后面附上“制作方法”。商場里的手工藝材料區會配合開學時間舉辦培訓講座,目標人群精確鎖定新手媽媽。
當然,日本嘆為觀止的“便當文化”是所有私立學校媽媽無法繞過的考核。記者的朋友已經60歲,如今回憶母親的時候仍會感慨她的不易。朋友家家底殷實,但母親從來沒有請過家政服務員,每天5點起床為孩子們做便當,而且極其精致。高二時,母親患了乳腺癌,但沒有告訴家人。孩子們知道后不到一個月,母親就去世了。朋友說:“我那時候特別驕傲,因為媽媽的便當一直是全班做得最好的,但我居然不知道她得了病。”
時至今日,便當依然是衡量母愛的指標。記者的朋友帶著孩子初到日本時,看到幼兒園通知上寫著“簡單準備春游便當”,就去超市買了一盒。沒想到其他孩子都準備了高顏值“愛心便當”,孩子為此回家大哭一場。社交媒體上既有媽媽每天曬便當,也有媽媽抱怨這些曬出來的照片莫名提高了便當門檻,給其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母親的解放
近年來,隨著日本少子化現象日益加劇,為了解除女性生育的后顧之憂,政府和社會組織做出了不少努力。從今年開始,東京都開始為無痛分娩提供醫療補貼。不少地區的家校委員會成為進退自由的組織,媽媽們不用感覺費時費力又有強制性。一些地方政府設置了費用親民的產后護理中心,由政府負擔50%甚至更多的費用。對于低收入等特殊情況的家庭,費用會更低。同時,還有不同形式的“日托”,幫助母親減輕育兒壓力。
社會上對母親的要求也在發生轉變。已有不少母親敢名正言順地使用家政服務,電車上的乘客對待嬰兒哭鬧也不像以前那樣動輒側目,食品配送公司推出針對有3歲以下幼兒家庭的優惠套餐,還有越來越多的便當食材出現在超市冰柜中,母親不必為做不出“親媽便當”感到羞愧。在一個能夠提供全面支持的社會里,成為母親或許并不意味著要付出無盡的努力,更不需要成為一名戰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