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尹金旺
責 編|張晶
通訊員|王雷 李珍珍
正文共1711個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以滿足群眾多元法治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普法欄目,融合新媒體傳播手段,利用“安慶普法”政務新媒體陣地集群,通過欄目式運營、品牌化包裝、全時空傳播,先后精心推出《走近“法律明白人”》《“宜”起說“典”事》《“云游”法治安慶》《法治徽韻·安慶畫卷》《誰執法誰普法》等普法專欄,構建起覆蓋廣、形式活、效果實的線上普法矩陣,“指尖學法”入心入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以情為橋,讓法治種子播撒光芒
“一定要小心騙子的花招,冒充親人、朋友、公檢法讓你們轉錢匯款。騙術五花八門,可千萬別上當!”
這是安慶市“法律明白人”走村入戶開展普法宣傳的日常。俯身、入戶、見人、走心……“法律明白人”以嘮家常的方式普法,以身邊人和事釋法,及時傳遞法律資訊。截至目前,安慶市已累計培育18028名“法律明白人”,每個村居都有6名以上“法律明白人”。他們猶如星星之火,將法治的光芒帶到城鄉的每一個角落。
怎樣才能讓“法律明白人”散發的光照亮更多的人?為此,“安慶普法”推出《走近“法律明白人”》專欄,系統介紹“法律明白人”在搜集社情民意、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法律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參與村居治理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典型事跡。
創新運用“六尺巷工作法”講好新時代謙和禮讓故事的張耘,傾力描繪和美鄉村“法治畫卷”的汪品峰,用非遺“老腔調”唱出普法“新花樣”的虞觀友,“退而不休”的王萍,踐行“法治讓生活更美好”初心使命的潘思文,頂起鄉村善治“半邊天”的陳瓊,退役不褪色的儲誠南,堅持“為復興村做點事”的查正嚴,用曲藝“好聲音”傳遞法治“大能量”的汪永松……一個個鮮活的面孔,一件件生動具體的案例,通過《走近“法律明白人”》專欄被廣為傳頌,凸顯了安慶法治實踐的地方特色和顯著成效,也將“田間地頭”的普法智慧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生動實踐。
以文化人,讓法治基因觸屏可及
桐城市以小巷為經緯,將法治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生活場景,組成了“煙火氣”滿滿的普法宣傳矩陣。“巷子學法”“一巷一法”……法治文化風景線引來絡繹不絕的市民游客駐足“打卡”,也讓崇法尚禮的文化基因持續萌發。
在宿松縣佐壩鄉龍門村非遺普法傳習基地的大舞臺上,傳統戲劇文南詞與法治宣傳相互交融,碰撞出奇妙的非遺法治火花,悠揚婉轉的旋律潤澤著周邊群眾的心靈。
太湖縣則做實校園法治巡講,細化巡講方案,充實隊伍力量,豐富活動形式,形成了有制度、有隊伍、有方法、有效果的校園法治巡講特色品牌。
這些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只是安慶市法治“大觀園”的一個縮影。為立體呈現各地各部門法治文化亮麗地標、亮點活動、地域品牌,《法治徽韻·安慶畫卷》專欄以文化為媒,深度梳理“八五”普法以來安慶法治文化的獨特印記,讓法治文化實踐全民參與、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全民共享。
《“云游”法治安慶》欄目聚焦全市法治文化陣地,以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云端帶領群眾領略安慶法治文化公園、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高顏值”。市民群眾利用碎片化時間即可在指尖欣賞法治廊、亭、欄、墻、角、場的無限魅力,接受法治滋養,提升法律素養。
以案為鑒,讓法治思維全景透視
民法典與群眾的生活工作有著怎樣的聯系?日常遇到的問題能從中得出怎樣的處理結果?安慶市堅持從“受眾需求”出發,圍繞群體想看、愛看的內容精心策劃創作,開設《“宜”起說“典”事》專欄。
該專欄由安慶市委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律師協會聯合打造,依托“安慶普法”微信公眾號、“安慶普法”抖音號、網易新聞等平臺,聚焦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采用“案情報道+專家點評”的模式,通過圖文并茂的事例、妙趣橫生的漫畫、深度解說的短視頻,讓民法典走近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聚焦案例的不僅有《“宜”起說“典”事》。《以案釋法》專欄以“解決真問題、回應真需求”為核心理念,創新構建“小案件講述大道理”的普法范式,精選高空拋物、勞動糾紛等12類高頻案例,通過“案情動畫+法條標注+深度解讀”三級解析模式,將民法典等法律知識融入生活場景。截至目前,《“宜”起說“典”事》《以案釋法》專欄瀏覽量均突破10W+,真正實現“一個案例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