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金條風波背后,中國工商銀行的“黃金時代”遭遇寒流。
近日,上海德園南路的工商銀行南翔支行因一則"金條摻假"傳聞成為輿論焦點。盡管第三方檢測機構迅速出具報告,證實金條純度達標(99.99%),雜質僅為外部附著物,但這場風波猶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剖開了中國銀行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當傳統盈利模式遭遇利率市場化沖擊,當資產質量壓力與業務創新需求并存,這家資產規模超40萬億的金融巨擘,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透過金條純度爭議的表象,我們得以窺見工商銀行營收三連降、個人不良貸款突破千億等數據背后的轉型陣痛,更需思考這家"宇宙行"如何在守住資產質量底線的同時,真正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金條風波:聲譽風險與業務信任的雙重考驗
此次涉事的“如意金條”由工行與招金集團合作生產,采用抽檢模式進行質量控制。事件中客戶熔煉后出現的黑色物質,經檢測為外部附著物,而非金條本體摻雜。
作為占據全國黃金租借規模市場首位、代理黃金交易所清算額連續多年稱雄的金融機構,其"如意金條"系列累計銷量突破108萬套的業績,此刻成為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個技術性結論暫時平息了輿論,但事件暴露的信任裂痕卻難以迅速彌合。在消費者金融素養顯著提升的今天,任何產品瑕疵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尤其是當貴金屬業務以49.36%的增速貢獻著2082億資產規模時,質量管控的容錯空間正在急劇壓縮。
這場風波實質是工商銀行貴金屬戰略的縮影。從2005年代理實物黃金結算額542億的市場霸主,到2024年推出"如意金元寶""錢幣一克金"等創新產品,其業務擴張始終伴隨著市場質疑。當黃金投資從傳統保值需求轉向資產配置工具,消費者對產品透明度、服務專業度的要求已今非昔比。如何在規模擴張與質量把控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決定其貴金屬業務能走多遠的關鍵。
但南翔支行的信任危機警示我們:在貴金屬零售端,任何質量瑕疵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品牌聲譽的維護成本呈指數級上升。
營收困局:規模神話遭遇現實引力
翻開工商銀行2024年財報,3658.63億凈利潤的耀眼數字下,營收連續三年下滑的軌跡令人警醒。從2021年9427億的峰值跌落至8218億,三年縮水超1200億,這個曾經被視為"宇宙行"的增長神話正遭遇現實挑戰。
表面看,2024年3658億元凈利潤仍創歷史新高,但增長質量值得推敲:0.51%的增速創近年新低,且主要依賴營業支出下降(同比減少5.1%)和資產減值損失計提減少(同比下降16%)。這種"節流式"增長模式難言健康,更暴露出營收端乏力帶來的盈利可持續性隱憂。
營收下降的癥結在于雙輪驅動的失速:利息凈收入與非息收入同步萎縮。在LPR利率下行周期中,對公貸款收益率從4.56%降至3.98%,零售貸款收益率從5.82%降至5.12%,直接壓縮利息凈收入空間。
在LPR改革深化、存貸利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傳統信貸業務的盈利空間被不斷擠壓。2024年該行凈息差收窄至1.87%,較三年前壓縮25個基點,相當于每年減少約700億利息收入。非息收入方面,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6.8%,反映著財富管理、信用卡等中間業務在市場波動中的承壓。
非利息收入的增長未能完全對沖利息收入下滑。2024年工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2.3%,主要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理財、托管等中間業務收入增長乏力。投資收益成為關鍵支撐,全年實現投資收益1238億元,同比增長15.6%,但債券市場利率波動風險始終高懸。
對比國際同業,摩根大通通過財富管理業務貢獻了32%的營收占比,而工商銀行該板塊占比尚不足15%。這組數據差異揭示出轉型的方向:當傳統對公業務增長見頂,零售金融與財富管理必須扛起增長大旗。但現實挑戰在于,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四年翻番帶來的不僅是利息收入,更有個人不良貸款首次突破千億的風險敞口。
資產質量暗涌:個人信貸風險加速暴露
在資產質量看似穩定的1.34%不良率背后,個人貸款風險的集中爆發正在改寫風險圖譜。但在這組看似穩健的數據背后,個人貸款不良率的飆升猶如冰山一角,暴露出零售業務轉型中的風險敞口。
個人不良貸款余額首次突破千億大關(1028.27億元),較2023年激增420.70億元,增幅高達69.3%。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從0.44%攀升至0.73%,信用卡透支不良率更是從2.45%飆升至3.50%。這種風險集中爆發,與工商銀行近年來個人消費貸款的激進擴張形成強烈呼應:2020年至2024年,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從1837.16億元猛增至4211.95億元,四年間增幅超130%。
國海證券研報指出,盡管公司類貸款資產質量優化暫時掩蓋了問題,但個人信貸風險的滯后效應可能在未來兩年持續發酵。
面對傳統業務模式的增長天花板,工商銀行行長劉珺提出的"國際化發力"與"收入多元化"戰略,勾勒出轉型路線圖。當"金條摻假"風波逐漸平息,工商銀行需要回答的深層命題是:在資產質量承壓與轉型陣痛交織的當下,如何構建新的增長極?
南翔支行的"金條風波"恰似一個隱喻:傳統銀行業既需要守護"真金不怕火煉"的信譽根基,更要在數字化浪潮中鍛造新的價值內核。當工商銀行這樣的行業巨頭開始談論"穿越低息差環境""闖出新路"時,這不僅是單一機構的轉型敘事,更是整個中國銀行業在時代變局中的集體突圍。
茶百道的“泡沫”究竟有多大?
中國金茂,從產品革命到組織變革
凈利潤暴跌,老板電器陷“中年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