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6日訊 “春爭日,夏爭時。”每逢春夏交接,正是薯苗扎根、孕育甜蜜的黃金時節。當初夏的風拂過大地,威海高新區初村鎮融安片區的千畝紅薯田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在經歷了冬耕、育苗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后,今年的紅薯已全面開種。
站在長夼店子村的田埂上放眼望去,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翻地、蓋膜一氣呵成,十幾名村民分散在田間,彎著腰熟練地插苗,每壟間距、株距都經過精確控制。另一撥提著水桶澆水的村民緊跟其后,精準灌溉在新插的薯苗旁,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在陽光下舒展開來。
談及紅薯種植,威海高新區初村鎮融安片區聯合黨總支書記,長夼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元振江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我們搞紅薯種植,大多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得‘看天吃飯’。現在經過專業指導和學習,我們轉變了觀念,講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看似麻煩了,實則事半功倍。”元振江邊說邊蹲下身子,輕輕撥開土層,查看薯苗的扎根情況。
眼前這片紅薯地曾因零散種植效益低下,如今通過跨村聯建、抱團發展的新模式煥發生機——以長夼店子村為中心,聯合小河北村、小館村、長夼村三個鄰村組成的融安片區,曾經的零散田塊逐漸連成產業帶,千畝紅薯種植基地靠著科學化、精細化的統一種植和管理模式,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威海高新區初村鎮融安片區今年的紅薯種植規模超過1000畝,品種有煙薯25、紅春香、紫薯等。元振江介紹,紅薯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要想產量高,就得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
起壟、插苗、打水、封地,這些前期步驟在繁復且精細化的統一要求下進行,種植效率反而提升。得益于精細化種植,如今薯苗的成活率在98%以上。“以前苗的成活率低,現在掌握了科學方法,苗入土四五天就能穩穩扎根,給豐收開了個好頭。”元振江笑著說。
頭兒開好了,后續管理更是環環相扣。“藤蔓瘋長就會不結紅薯,水肥不足導致產量低,科學管理得掐著日子來。”元振江說。每隔20天左右追一次肥,20天、40天、60天各沖一遍水,40天左右開始控旺……無論是中期追肥還是控旺,時間控制精確而嚴格。
“過去用藥控蔓,現在改用肥控,既環保又保品質,解決了農藥殘留偏高問題,效果也很顯著。環保覆膜既保墑又抑制雜草,配合生物菌肥,結出的紅薯又大又甜。”元振江細數著科學化精耕帶來的諸多“甜頭”。
在現代農業科技的賦能下,科學精耕正重塑著融安片區紅薯產業的發展圖景。“現在,普通品種的紅薯畝產都在三千斤以上,好品種能達到五六千斤。”元振江說。紅薯不僅畝產突破傳統種植的“天花板”,更以更高的品質、更優的口感贏得市場青睞,幫助村民打破傳統農業收益瓶頸,讓紅薯產業成為融安片區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從長夼店子村驅車前往不遠處的青旺農場,漫山遍野的蘋果園映入眼簾。此時,蘋果園剛過了坐果期,陸續進入人工疏果期。工人們按照技術員的指導,科學、高效地為果樹進行“甜蜜的抉擇”。
果園負責人介紹,農場種植了近200畝蘋果,目前已經過了謝花和坐果期,接下來的疏果、套袋、摘袋都至關重要,主要依靠人工來完成。
過去拼產量,現在拼品質,這才是長久之計。“現在種蘋果,不再一味追求產量,而是更注重品質。”果園負責人感慨地說,“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才是在市場上‘殺出重圍’的關鍵。”如今,青旺農場的蘋果憑借著優良的品質,每年都供不應求,收益相較過去有了大幅提升。
從千畝紅薯地到精品蘋果園,農業生產的“老把式”正被注入更加科學、現代的新內涵。在初村的田野上,由科學精耕解鎖的“致富密碼”,正隨著春耕的腳步聲悄然改變著這里的生產與生活。
閃電新聞記者 宋雪梅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