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養老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近年來,隨著中國農村老齡化加劇和青壯年人口外流,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互助養老”作為一種創新模式,以“不離鄉宅、不離鄉鄰”為核心,逐漸成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重要路徑。各地通過整合資源、激活社會力量、構建互助網絡,探索出多樣化實踐,為農村老人編織了一張“家門口”的幸福網。
“銀齡互助”助力晚年幸福
清晨7點,62歲的楊國鳳踏著晨露來到村里的敬老院。她熟練地拿起拖把,拎起水桶,在靜謐的走廊上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拖把與地面摩擦發出的“沙沙”聲,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清晰。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左一村,像楊國鳳這樣的“銀發志愿者”共有10名。他們平均年齡60歲,卻承擔著照顧更年長老人的重任。
“我現在每服務1小時,將來就能獲得1小時的服務。”65歲的志愿者王阿姨展示她的“時間存折”,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長。
在這個小鄉村,“小老人”與“老老人”互幫互助,形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老人們白天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做簡單的手工活,互相交流生活經驗,生活上有困難的老人也能及時得到其他伙伴的幫助。“銀發志愿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志愿服務的真諦和價值,帶動了越來越多老年居民加入志愿服務中來,深刻體現了“退休不褪色 余熱亦生輝”的精神。
在河北省,邢臺市委社會工作部通過構建起“社區+社工+志愿服務+物業”四方聯動機制,著力打造“孝老同‘邢’”志愿服務項目,通過“以老助老”的方式,讓活力老人在幫助他人中收獲充實與滿足。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十二吐鄉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推行“文明積分+鄰里互助”養老模式,鼓勵低齡身體硬朗的互助院“院民”組成“銀齡志愿隊”,為高齡獨居老人提供代買藥品、定期上門清潔、送餐入戶的暖心幫助。
鄉村互助養老暖意融融
不離鄉宅,不離鄉鄰,在家就能養老,是不少農村老年人的期盼。江蘇省南京市遍布鄉村的互助養老睦鄰點,滿足了農村老人養老不離村的美好愿景。
“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大多依托行政村、規劃發展村莊,整合村公共服務設施、閑置用房資源,因地制宜改擴建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870多個,其中示范性的有142個。”南京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據悉,南京市政府專門出臺《南京市鄉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劃標準(試行)》,對農村地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規模、用地標準、覆蓋人口和服務半徑等進行了明確,農村老年人“家門口”養老設施布局不斷完善。
在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會儀鎮會儀村的養老互助站暖意融融,40多名留守老人齊聚在活動廣場,為10多名當月出生的老人集體慶生。當地實施“守護夕陽紅”三年行動計劃,建設農村養老互助站,組建鄰里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隊,通過“物質+服務”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守護、情感關懷等關愛服務。在湖南省,汨羅市創新推行以“老人互助、愛心幫助、政策資助”為核心理念的“鄉鄰相伴”屋場互助養老模式,將治理單元下沉至屋場(自然村灣),通過激活傳統資源、重構治理機制、整合現代要素,構建起“步行可達、熟人照料、成本可控”的鄉村養老新生態。
互助養老模式具備一定的借鑒價值與可行性,這種模式能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鼓勵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其他群體之間相互扶持,這些實踐不僅解決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更通過情感聯結與社會參與,讓“養老不離鄉鄰”從愿景走向現實。
來源/慈善公益報 彭益舟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