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畔,濤聲依舊,黃河滔滔,文明浩蕩。5月8日,首屆“黃河文化大講堂”在佳縣啟幕,活動以“黃河之水天上來,文明之光耀神州”為主題,匯聚多名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尋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不僅揭示了黃河文化的精神密碼,更以榆林的生態奇跡與文化實踐為樣本,展現了中華文明“生態優先、文明共生”的時代新篇。
從“沙進人退”到“綠鎖黃龍”
榆林書寫生態治理長青方案
榆林,曾是黃河流域生態最脆弱的“傷口”。新中國成立初期,毛烏素沙地860萬畝流沙肆虐,年均向黃河傾瀉5.13億噸泥沙。而今,這里林木覆蓋率從0.9%躍升至36%,230萬畝樟子松林海筑起“綠色長城”。
“這背后是三代榆林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堅守。”榆林市林草局副局長王立榮動情地說。2025年,全市錨定“三北”工程攻堅目標,計劃完成林草建設189萬畝,目前進度已過半。在毛烏素沙地邊緣,十大生態工程同步推進:中心城區環城“綠網”縫合城市與自然,白于山區“綠色斷裂帶”修復如火如荼,雨季造林大軍正嚴陣以待……每一棵樹都是榆林人寫給黃河的情書。
數字重生與文明共振
博物館讓黃河文化“活起來”
生態奇跡之外,文化的覺醒同樣震撼人心。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內,5464塊機械模塊組成的“九曲黃河圖”隨光影流淌,全息技術讓石峁先民的玉器泛著微光,VR漫游中,失傳的佳縣賽賽戲在數字空間重生。自2023年開館以來,這里已接待游客超53萬人次,帶動佳縣旅游增收5000萬元,1100名當地人在文化產業鏈上找到工作。
“文物不僅要保護,更要創造對話。”黃河文化博物館館長薛曉華透露,博物館將推出沉浸式紅色展區與黃河主題燈光秀,讓觀眾“伸手觸摸五千年文明脈搏”。這種創新實踐,正與學者肖云儒的洞見共鳴:“黃河與長江的‘雙核演進’,差異協同鑄就文明韌性。三星堆與周原甲骨看似迥異,實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明證。”
根脈共生
生態與文化雙螺旋中的文明啟示
“一條河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奔流不息,更在于它與另一條河的互動共生。”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在主題演講《美妙的歷史二重奏——在人類兩河文明總格局中言說黃河》中,將黃河與長江的“雙核演進”置于全球視野下剖析。他對比了巴比倫、尼羅河、萊茵河-多瑙河等世界兩河文明,指出中國兩河文明的獨特性:“黃河與長江雖同源,卻在差異中互補,形成了‘同文共祖、多元一體’的文明韌性。”他以三星堆與周原甲骨的“雙核文明”為例,闡釋中華文明何以綿延五千年不斷:“差異協同,是中華文明存續的密碼。”
肖云儒的演講引發共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易華則從生態視角切入,強調“黃河不僅是文明搖籃,更是生態治理的試驗田”。他以秦漢“均水制”為例,呼吁將古人“取之有度”的智慧注入現代治水:“節水優先,方能永續發展。” 學者史飛翔犀利指出:“秦嶺涵養的220億立方米水源,是華北2.4億人的生命線。保護黃河生態,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庫’。”
與會專家達成共識:黃河文化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當“三北”工程與“一帶一路”相遇,當AI與區塊鏈技術開始守護古老文明,榆林的實踐昭示著——生態治理與文化傳承的“雙螺旋”,正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
黃河奔流
未來已來
今日的榆林,治沙人的草方格仍在延伸,博物館的數字化實驗室徹夜明亮。從“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到“數字重生”的文化覺醒,這片土地正詮釋著最深沉的文明邏輯:保護黃河,不僅是修復一條河流,更是喚醒每個炎黃子孫對根脈的敬畏。正如黃河文化大講堂宣言所述:“讓黃河成為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讓生態優先成為永續發展的文明自覺。”在這里,每一片新綠都是文明的注腳,每一段數字代碼都在續寫五千年的史詩。在這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中,榆林已寫下激昂的樂章。
記者 劉香 劉浩波
來源:榆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