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警消息,5月14日,中國海警1306艦艇編隊在我釣魚島領海內巡航,這是中國海警依法開展的維權巡航活動。而在稍早前的5月13日,日本外長巖屋毅召開例行發布會,就釣魚島風波做出正面回應,稱日本政府已下令約束民間飛機克制飛行,避免刺激中國。這一表態與日本此前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形成了一定反差,背后折射出日本在復雜國際局勢下的戰略調整。從釣魚島問題來看,日本國內右翼勢力長期以來頻繁制造事端。
2015年我國開始實際控制釣魚島后,日本官方雖不敢再派軍艦軍機前往,卻攛掇民間團體挑釁。像2023年“鶴丸”號漁船非法作業、2024年“三加丸”號聯合巡視船挑釁、2025年3月四艘漁船強闖領海等事件頻發,且多與美日周期性外交行動同步。此次5月3日,一架日本民用飛機非法闖入我國釣魚島領空,中國海警艦載直升機在1分鐘內就完成了警告驅離。按理說,以往日本媒體會大肆渲染中方“強勢”,但這次日本外相卻主動表示日本政府已要求航運者考慮飛行安全性并克制飛行,以避免“過度刺激中國”。
石破茂9zlt
這種轉變值得關注,有分析認為,這或是日本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為緩解中日關系而做出的姿態。再看日本與美國的關系,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特朗普政府推行“對等關稅”政策,將對美貿易順差作為衡量敵友的標準,日本作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盟友,因對美貿易順差較大,成為關稅大棒重點打壓對象。日本支柱產業汽車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美國若對其征收25%關稅,將導致數十萬從業人員受影響,經濟增長萎縮0.5%至0.6%。
在日美關稅談判中,日本首相石破茂雖宣稱以實現0關稅為目的,但實際談判一直停滯,美國拒絕取消相關關稅,甚至在汽車與鋼鐵關稅問題上不愿談判。日本曾試圖以持有1.13萬億美元美債為籌碼,但因維持日美同盟的考量,不敢輕易使用,談判中處于被動。而美國對盟友的“割韭菜”模式,如越南在對美讓步后仍遭高額關稅制裁,讓日本看清對美妥協的風險。加之特朗普政府對俄羅斯等國給予關稅豁免,卻打壓盟友,這種反差讓日本感到不滿。
日美談判(資料圖)
于是,日本在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上,讓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缺席,以冷落美國官員的方式表達不滿,顯示出其與美國硬剛的態度。在對美態度轉變的同時,日本似乎開始調整對華戰略。一方面,在釣魚島事件后,日本政府沒有像以往那樣炒作,反而約束民間右翼團體,避免激怒中國。另一方面,中日兩國近期在政治外交上有一些積極互動。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日本,中日韓三國外長會順利舉辦,日本高官也陸續訪華,甚至有消息稱日本首相石破茂有意訪華。
盡管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仍試圖破壞中日關系緩和,如5月5日日本前經濟產業部長西村康稔竄臺,與賴清德見面并炒作臺海問題,但從日本政府整體動作來看,其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的處理方式有所收斂,釋放出希望改善中日關系的信號。日本這種戰略調整背后有多重因素。從國際層面看,美國的“印太戰略”雖試圖拉攏日本,但東盟拒絕卷入大國博弈,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深化整合,中俄聯合巡航常態化,上海合作組織擴容,傳統同盟體系被多元合作網絡稀釋,日本若一味緊跟美國,可能陷入孤立。
特朗普(資料圖)
從國內層面看,日本民眾對充當美國反華急先鋒的做法漸生不滿,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既讓日本經濟受損,又消耗了日美同盟信用。此外,我國在釣魚島地區的軍事實力和海警實力遠超日本,日本若繼續挑釁,在實力對比上也占不到便宜。不過,對于日本的這種示好,我們需要保持清醒和警惕。日本近年來加速突破和平憲法限制,2023年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中國定義為“最大戰略挑戰”,2025年成立具備兩棲登陸能力的“海上輸送群”,計劃2027年擴編至10艘運輸艦,還與北約簽署全面安全伙伴關系協定,成為北約東擴的“亞太橋頭堡”。
其在南海問題上與菲律賓勾連,介入臺海問題的企圖也未消失,這些都顯示出日本戰略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總體而言,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最新表態以及對美態度的轉變,反映出其在中美博弈、自身經濟困境和地區局勢變化中的艱難抉擇。但中日關系的改善需要日本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摒棄冷戰思維,承認歷史錯誤,放棄對外擴張和挑釁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兩國關系的緩和與穩定,造福兩國人民。我們歡迎日本尋求改善中日關系的積極舉措,但也會密切關注其后續行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