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巴東縣官渡口鎮東坡社區的特色民居與青山綠水相映成景。近年來,當地立足生態優勢,打造長江生態體驗觀光帶,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新活力。 (湖北日報通訊員 焦國斌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李斌
新聞研修班學員 黃華
初夏時節,大冶市靈鄉鎮西畈李村,樹木繁茂,生機勃勃。針對污水分散、收集難的特點,當地探索生態循環治理體系,實現179戶村民的生活污水經無害化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標準,告別了污水橫流的窘境。
連日來,在美麗湖北戰略引領下,全省各地以提升生態承載力為目標,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支點建設構筑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湖北將基本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積極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讓生態顏值更好轉化為經濟價值。
重點湖泊排污口整治率達95%
巴東,長江入鄂“第一站”。這兩天,巴東縣綠蔥坡鎮天三坪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剛完工,過去廢棄的采石場,很快將披上杉樹苗點綴的“綠衣”。這正是荊楚大地開展美麗湖北建設的縮影。
當前,全省上下扎實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提質增效行動,湖庫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整治等四大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
水清魚肥、候鳥翩躚,這里是碧波蕩漾、涅槃重生的網湖。經過重建水生態系統、重構水生態景觀,去年網湖平均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其中4個月單月水質達到Ⅲ類。
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專項行動,為重點水體制定“一水一策”方案,湖北多措并舉打好碧水保衛戰。2024年,全省190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5.8%,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達到“十四五”以來最好水平。目前,省控重點湖泊入湖排污口整治已完成2814個,占比95%。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25年度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要點》。根據要求,對于連續兩年未完成PM2.5考核目標且區域環境未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市(州),省生態環境廳將對其提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限批預警。全省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完成年度治理項目5215個,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07萬輛。2024年,全省17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85.7%,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
隨著12個重點縣耕地污染溯源完成,湖北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9%,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全省將堅決扛牢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保障丹江口和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推進洪湖、梁子湖、斧頭湖等重要湖泊水質穩中向好,基本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60%,確保全省江湖安瀾、碧水東流、凈水北送。
良好生態環境能“變現”
乘坐地鐵或公交、打新能源車出行、節約用電……這些不起眼的綠色小動作,都能幫你積攢個人碳減排量,最終能直接抵扣銀行貸款利息。武漢市民魏英成了第一個受益者。近日,她用平時攢的4.5萬克碳減排量,成功抵扣了當月的90元貸款利息。
目前,全省正積極推廣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讓更多普通人參與美麗湖北建設過程。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已建立政府控碳、企業降碳、個人低碳的“三位一體”碳普惠體系,“武碳江湖”平臺用戶達150萬,低碳場景全、社會覆蓋面廣,為全國推廣碳普惠公眾參與機制提供了湖北樣本。
良好生態環境價值“變現”的路徑,不止一種。村在山水中,屋在樹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圖畫中,這里是谷城縣堰河村。把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產品變商品、兩山變紅利、振興變高興,堰河村走出了“六變”之路,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去年,全村接待游客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過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萬元,集體資產超2億元。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依托中碳登這一全國平臺,湖北將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水、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進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市場化改革,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