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河頌——天津我可愛的故鄉”民族管弦樂原創作品音樂會舉辦(引題)
用多元音樂語言展現城市氣質(主題)
天津日報訊(記者 王洋 攝影 姚文生)昨晚, “海河頌——天津我可愛的故鄉”民族管弦樂原創作品音樂會在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
本場音樂會由天津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和民樂系主任張海峰、陳軍共同策劃,馬丁執棒指揮,天津音樂學院青年民族管弦樂團演奏,呈現了作曲指揮系教師創作的9部以天津地域文化為靈感的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
演出在張大鵬、張倚赫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春潮》中拉開序幕。作曲家巧妙地運用天津塘沽民歌《冬網號子》和津南民歌《繡荷包》的音樂素材,通過民族管弦樂的豐富表現力,生動地呈現了天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形象。隨后,朱培賓創作的《海門慈筏》將觀眾帶入深邃的文化沉思,仿佛訴說著漕運文化的千年傳承;任丹丹創作的《津津樂道》則展現了輕松歡快的市井風情,板胡與三弦音色的精彩對話與樂隊形成呼應,將相聲藝術中的“捧哏逗哏”轉化為生動的音樂語言;王瑞創作的《海棠花開》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春日津城的浪漫圖景;劉音彤創作的《天津風采》采擷傳統叫賣調的韻律,以管樂的亮烈、彈撥樂與弦樂的靈動與悠揚、打擊樂的熱情,構建起老城廂的時空畫卷,盡展城市風采。
王鵬創作的《海河的風》采用三部曲式,以抒情的圓舞曲開始,融入天津地方曲調,用音樂描繪城市精神,以激昂的鑼鼓聲結束;傅紅妹作詞、張瑞作曲、王瑞配器的《團泊湖的秋天》,用悠揚、柔美的音樂描繪了天津的自然風光;楊愷創作的《九河之舞》將天津民間音樂元素與民族管弦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最后,剛妍創作的《遠航》以彈撥樂群的“顆粒性”音型描繪大海的波濤洶涌,以悠長的線性旋律勾勒千帆競發的宏偉航程。此外,音樂中還引入絲綢古道的舞蹈主題,通過音樂跨越時空,展現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對話。樂曲最終以全奏“遠航”主題收尾,象征天津作為港口城市正逐夢深海,揚帆起航。
整場音樂會通過豐富且多元化的音樂語言,展現了天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蓬勃的時代氣息。張海峰表示:“‘海河頌’旨在歌頌天津,天津建城已有621年,文化底蘊深厚。這次的音樂會是一種探索性嘗試,未來,我們還將持續挖掘天津本地的文化元素,包括說唱藝術、戲曲、語言特色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特點等,都會不斷地在舞臺上展示。作為音樂工作者,我們要通過演奏和創作傳播本土文化,展現城市的形象和藝術氣質。”
來源:天津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