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晚,上海交響音樂廳內座無虛席。音樂總監余隆攜小提琴大師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與上海交響樂團共同呈現了一場以浪漫的英倫風格為線索的交響盛宴。這場音樂會不僅是對愛德華·埃爾加與本杰明·布里頓兩位英國音樂巨匠的致敬,更成為兩位音樂家跨越33年藝術情誼的動人見證。
當齊默爾曼執起那把1711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Lady Inchiquin”,奏響埃爾加《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個音符時,時光仿佛倒流至1991年的柏林。
彼時,28歲的余隆與27歲的齊默爾曼在柏林藝術大學的畢業音樂會上首度合作,正是這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瑰寶”的作品,開啟了兩位藝術家跨越世紀的音樂對話。
33年來,這段琴緣不斷譜寫續章,如今又在上海增添新的一頁。齊默爾曼的琴弓下,埃爾加筆下的憂郁與磅礴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第一樂章中,樂團綿長的弦樂鋪墊與小提琴獨奏的夢幻主題交織,宛如英倫薄霧中逐漸綻放的晨曦;第二樂章的哲思對話,在齊默爾曼細膩的揉弦與樂團木管聲部的應和中,升華為跨越時空的藝術共鳴。當末樂章以疾風驟雨般的“撥奏震音”推向高潮時,余隆把控著樂團與獨奏的競奏張力,讓這部技巧艱深的協奏曲展現出驚人的戲劇張力。
音樂會上半場聚焦布里頓的海洋意象。《四首海的間奏曲》從歌劇中剝離出的四個瞬間,在余隆的雕琢下煥發獨立生命。
“海上黎明”中,定音鼓模擬的潮涌,與弦樂泛音交織成波光粼粼的音畫;“暴風雨”段落里,銅管咆哮與打擊樂雷鳴般的轟鳴,將音樂廳化作風暴中心。
值得玩味的是,這場“海的禮贊”與下半場埃爾加作品中流淌的陸地情結,恰好構成英倫文化的精神雙翼。
齊默爾曼手中的“Lady Inchiquin”斯特拉迪瓦里琴為這場演出增添傳奇色彩。這把曾見證小提琴黃金時代的名器,其溫暖的G弦共鳴與清亮的高音區,完美承載了埃爾加作品中的情感跨度。尤其在長達八分鐘的華彩段落中,名琴特有的絲綢般質感,讓那些疾速換把中的半音階流淌出泣血般的詩意。
當琴弓最后一次劃過琴弦,余隆刻意延長的休止瞬間,讓最后一個音符的余韻在寂靜中持續發酵,毫不意外的是現場旋即爆發出如洪水般歡呼與掌聲的巨響。
上海觀眾的熱情反響讓齊默爾曼頻頻返場鞠躬,并最終送上了兩首安可曲。
上海交響樂團在此次演出中展現了駕馭英倫風格的深厚功力。無論是布里頓《海的間奏曲》中復雜的多調性織體,還是埃爾加協奏曲中倏忽變幻的節奏型,樂團各聲部在余隆的調度下始終保持著精確的平衡。英國樂評人曾言“埃爾加的憂郁只有英國樂團能懂”,但上海音樂家們用事實證明,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可以消弭地域界限。
這場音樂會恰逢中英文化交流年,其文化象征意義超越藝術本身。當齊默爾曼以德式嚴謹詮釋英式浪漫,余隆以東方式哲思駕馭西方經典,上海交響音樂廳已然成為文明互鑒的生動現場。正如音樂會后有樂迷感慨:“今夜我們不僅聽到了完美的埃爾加,更見證了中國樂團詮釋世界經典的無限可能。”
原標題:《演界|余隆與齊默爾曼再續“琴緣”,埃爾加與布里頓英倫之聲點亮上海夜空》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