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炮車鎮西南角,有個叫老堰頭的村莊,這個村莊西頭緊靠劍秋河,這條河是在一九五八年旱改水時,利用冬閑時間開挖的,目的是引沂河水,灌溉圢集湖的上千畝水稻,也是為了夏季排洪所需, 小河圍繞半個村莊,河道彎曲、水清澈見底,是這個村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扒這條河時,每隔十多米就能挖出一口井,井深十多米,井底全是瓦缸碎片。詢問當地百姓,他們說:“聽老人們講這叫瓦缸井,不清楚這井是何時挖成。”老人們還說:“挖這些井,先是把井挖好,再用特制的無底瓦缸下沉井底,以防井壁坍塌,由于年代久遠,和地殼變化,以及郯廬大地震的影響,井壁的瓦缸都破碎了”。還說:“以前在莊子南邊也挖出幾口這樣的井”。說起這些井,一位九十多歲的孫大爺,向我們講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下午從東邊過來一伙人,經過俺莊,看莊東頭一片松林長得茂盛,不遠處有小溪流淌,風景美麗,一片寧靜, 其中一位提議:“這兒環境真好,何不休息休息再走。”大伙同意,便邁步走進松林,林內設有石桌石凳,有的落座石凳,有的盤腿席地而坐,各位坐下后便閑聊起來,正聊中,有兩位不知因什么事爭執起來:
一位說:“我保證一夜能挖七十二口井!”“你一夜能挖七十二口井,我一夜能修一道圩墻。”那時天也快黑了,大家看兩人爭執不下,互不服氣,就叫他們比試比試,其余六人坐正,兩人一看大家要作證, 又都夸下海口,不能不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時遲那時快,兩人開始比賽起來。只見那個腿有點瘸的,用手中的拐杖,這點點,那戳戳,不到一個時辰,七十
二眼井打好了,那個穿道袍的也不示弱,一趟兩趟地從西北方向用道袍兜來粘土塊,也很快修好了一道土圩子,把村莊包半邊,但靠近北頭的有口井礙事,土圩子留個大缺口,這道土圩子由
西北向東南,長約三里,高約一米五,長時間風吹雨打,現在僅留下不到半米高的大土崗,像小河堤一樣,橫臥在村莊東面,據說就是那時留下的痕跡,扒河扒出來的瓦缸井,也是那時留下來的。故事中用道袍兜的土是從沙溝湖弄來的。因此,沙溝湖地勢低洼,就是那時連夜兜土筑圩子形成的。造成了解放前,沙溝湖十年九不收的原因,那時沙溝人有幾句順口溜:“西北冒閃頭,沙溝人發了愁,四十五里淹沙溝,十年倒有九不收。”沙溝湖地太洼了,蛤蟆尿尿莊稼就淹了,可想而知地勢洼到什么程度。
事后,人們到一起議論,琢磨琢磨,心里豁然開朗,認為這一伙人不是平凡之人,不神即仙,大有來頭。心想一伙兒八個人,其中還有一個瘸子,那瘸子不是鐵拐李嗎?用道袍兜土的道士,不正是道長呂洞賓嗎?八個人正是八仙。他們是在天上開會,散會后來到人間, 他們先渡過東海,然后駕云往西,經過我們莊,才發生了修圩打井的事兒。因為土圩子有個大缺口,這個缺口在土圩頭,土圩似條圍堰, 于是留下了莊名叫“老堰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