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再說一個大家熟悉的器官——皮膚。你知道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嗎?就是皮膚。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在皮膚表面,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已經角質化的細胞組成角質層,脫落后就成為皮屑。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能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有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表皮屬復層扁平上皮,真皮則是致密結締組織,有許多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故有彈性和韌性。真皮比表皮厚,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皮膚下面有皮下組織,屬疏松結締組織,有大量脂肪細胞。皮膚還有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許多附屬物。
簡單地讀了上面的關于皮膚的介紹,你怎么想?人首先最直觀的意識層次就是感覺。那么我問你,你感覺到石頭硬,或者感覺到風吹在,是皮膚感覺到了,還是大腦感覺到了。如果讓我說的話,皮膚感覺到了,大腦才能感覺到了,也就是皮膚系統有直接的意識能力!再說一個點,這個是科學研究,就是皮膚會呼吸,大概是肺呼吸能力的六十分之一。愛敷面膜的女生,不知道你們有這種感覺沒有,敷面膜的時候,感覺面部堵塞了。所以其實化妝畫厚厚的妝容,本身是不自在的。好在你只在臉上畫,你如果全身畫的話,這種不自在,不舒服感會更強。
關于皮膚也有很多不解,大家看看我找到的新聞故事。2007年10月美國麻省秋風正好,一個30多歲的女人躺在床上,她患了帶狀皰疹,這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疾病,脖子、腰部長出一顆顆水泡,劇烈的神經性疼痛不斷地襲擊大腦。
醫生告訴她,沒關系,全美1/3的人都得過帶狀皰疹,你不會有事兒的。幾天以后,這位M女士痊愈了。但她又來到了醫生的診所,她又有了新困擾。她的眉心很紅,病好以后,總感覺眉心很癢,總是忍不住去抓。醫生查不出問題,就說,癢可能是心理作用,別去想它,過段時間就好了。
結果,在接下來的幾年中,M女士很崩潰。眉心的幻癢從來沒有消失過,她把眉心位置那塊皮膚都摳穿了。任何藥物都不管用,就連她睡著了也會不停地抓這個位置。
有一天,她半夜驚醒,感覺有什么東西從眉心流了出來,順著臉頰往下淌。原來,她把顱骨抓穿了,手摳到了腦子里,流出來的東西是腦脊液……十多年后,M女士終于能夠控制抓癢這個動作了,但幻癢沒有消失過。醫生們很困惑,她眉心的那塊皮膚,所有的神經纖維都已經被摧毀了,那這種幻癢又從哪里來呢?M女士的病例被記載在《人體簡史》這本書當中,至今都是未解之謎。但有科學家猜測,幻癢可能來自皮膚,皮膚是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這個生命中,可能還蘊含著很多未知信息。
很顯然,如果按照我們的定義,科學家的猜測就不是猜測,而是事實,皮膚就是有意識能力的。
皮膚移植在今天是司空見慣的,但之前卻不是。時間回到1940年,德軍的“黑寡婦”在英倫三島上狂轟濫炸,無數的英國軍民被燒傷、炸傷。野戰軍營里,連動物學家、獸醫們都被趕鴨子上架。這當中有一個來自巴西的少年天才,彼得·梅達沃(Peter Brian Medawar),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
他正在與死神賽跑,發誓要攻克皮膚移植的難題。梅達沃發現,不管移植手術多么成功,病人的身體總會排斥外來皮膚。而且排斥后再移植,第二次的排斥速度比第一次更快。唯一不排斥的方法,就是把病人自己不太重要地方的皮膚割下來,移植到傷口上,用來保命。
皮膚增殖非???,一般只要1~2周,傷口上就能長出新的皮膚。醫生們要做的就是保證病人,在這1~2周內不會死于感染。
戰爭結束后,梅達沃得到了兩樣東西:一個諾貝爾獎,一個醫學難題。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從皮膚排斥現象中發現了免疫排斥的原理,成為了“器官移植之父”;醫學難題則是,醫生們能不能找到一種不被人體排斥的東西,移植到傷口上,防止感染。這一找,就找了60多年。直到最近幾年,巴西醫生們發現,移植羅非魚皮不會有排斥反應,移植后還不需要更換魚皮,大約8~12天后,揭下魚皮,傷口就已經愈合,新的皮膚長出來了。除了人類,動物竟然也一樣,也不會排斥羅非魚皮。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當中原理科學家們還在進一步研究中,而且科學家還發現,綠藻也可以,而且綠藻產生的氧氣還能加速皮膚生長,這太詭異了。
羅非魚皮在皮膚移植中不會被人體排斥的現象,科學家從免疫學和組織工程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目前得出如下結論,但這不是最終結論。
1. 免疫系統的基本機制
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識別外來物質:
先天性免疫:這是一種快速反應機制,不區分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廣泛的潛在威脅做出反應。
適應性免疫:這是一種高度特異性的防御機制,通過識別特定抗原來啟動免疫反應。當免疫系統識別到不屬于自身的細胞或組織時,就會啟動排斥反應。
2. 皮膚移植中的免疫排斥
在皮膚移植過程中,如果供體皮膚與受體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如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不匹配,受體的免疫系統會識別這些抗原為“非己”,并啟動免疫攻擊,導致移植失敗。這種排斥反應通常分為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
3. 為什么羅非魚皮不會被排斥?
羅非魚(Tilapia)是魚類,其細胞結構和蛋白質組成與哺乳動物有很大的不同。具體來說:
抗原性低:羅非魚的細胞表面抗原與人類的HLA或其他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分子有顯著差異,使得人類免疫系統難以識別這些抗原作為“非己”。
進化距離遠:由于羅非魚和人類之間的進化距離非常遠,它們的蛋白質序列和糖基化模式與人類差異很大,這進一步降低了免疫系統的識別能力。
羅非魚皮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可能有助于防止感染并促進愈合:
天然屏障:羅非魚皮可以作為一種物理屏障,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侵襲,從而減少感染風險。
濕潤環境:羅非魚皮能夠保持傷口的濕潤環境,有利于上皮細胞的遷移和增殖,加速愈合過程。
羅非魚皮經過處理后,可能具備以下特性:
去抗原處理:在臨床應用前,羅非魚皮可能會經過一系列處理,去除或降低其抗原性,使其更不容易引起免疫反應。
生物相容性高:羅非魚皮可能含有某些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并且不會引發炎癥反應。
羅非魚皮在皮膚移植中不會被排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抗原性較低、與人類免疫系統的兼容性較好,以及它能夠提供一個物理屏障和適宜的愈合環境。
上面我們說皮膚會呼吸,其實有一些動物就是直接用皮膚呼吸的。比如低等無脊椎動物中,從原生動物到環節動物,均沒有專門的呼吸結構分化出來,直接用體表的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實行一種簡單的皮膚呼吸。皮膚呼吸的動物(如蚯蚓、草照蟲等),體表通常是裸露的,富有微血管,沒有鱗甲等爬行生物,體表多有翻液等保持濕潤。
皮膚可以移植,就好像皮膚像韭菜一樣,能重新生長。皮膚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被人造的器官。取下你身上的一塊皮膚,提取膠原蛋白,然后在培養皿上,科學家就能培養出一塊新的皮膚。
有一個叫傅田光洋(Mitsuhiro Denda)日本科學家,他就用這種培養皿當中的皮膚做過很多新奇的實驗。他將皮膚分別暴露在干燥環境(濕度10%以下)、普通環境(濕度40%~70%)和潮濕環境(濕度80%以上)當中。結果發現,干燥環境中,皮膚的角質層會變厚,屏障功能增強。普通環境中,皮膚迅速適應了環境。潮濕環境中,皮膚開始“偷懶”,角質層變薄,屏障功能減弱。
這些皮膚它們沒有連通任何其他機體組織,但它們能自主感知環境、適應環境,還能有序的自我增殖。這被看作是典型的生命特征。
傅田根據這類實驗,提出了“皮膚經絡假說”,他認為經絡就是一種現代科學家還沒有意識到的皮膚信息。其實關于經絡,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過。經絡系統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非常靈敏的。還有皮膚為什么會出現排斥現象,血液為什么會出現排斥現象……各種生理排斥現象都可以用“意識相左”來回答,就是不匹配。這個不匹配不是大腦神經告訴我們不匹配,而是皮膚,而是血液系統直接告訴我們的。
還有比移植皮膚更詭異的故事,那就是皮膚中的感官細胞。感官細胞,種類很多,能幫我們感受冷暖、壓力、運動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叫作五感,前四感基本都有完善的科學解釋。但觸覺很難解釋,甚至有科學家懷疑,神秘的第六感,也來自皮膚中的這些感官細胞。
比如邁斯納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s),主要集中在指尖、嘴唇、舌頭和下面,它極其敏感。能夠分辨十萬分之一克的觸碰,和1Hz以下的極低頻震動,這簡直比最頂尖的宇宙射線接收器還敏銳。
科學家甚至還觀察到,邁斯納小體能夠分辨愛與不愛,在測試中,如果測試者被愛人觸摸,她的大腦活動會立刻反應出來愉悅。如果被陌生人觸摸,大腦會立刻反映出毛骨悚然??吹竭@里,你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因為在上面說到心臟的時候,我們說過類似的感受。
除此之外,還有對壓力敏感的默克爾神經末梢(Merkel nerve ending)、對拉伸敏感的魯菲尼小體(Bulbous corpuscle)等等??茖W家現在對這些感官細胞了解非常有限,也許以后還能發現更多、更神奇的感官原理,可以用來解釋目前的很多玄學現象。比如,會畫畫的盲人,有一個叫做渡邊江梨子的日本人,她兩歲的時候失明了。往后的幾十年里,她基本靠觸覺來理解世界。大概10多歲的時候,她喜歡上了游泳,她說,雖然她在水中感覺身體沒有觸碰到任何東西,但是她可以感受到一種神奇的漂浮感。
有一天,她把這種神奇的漂浮感畫了下來,這竟然是一幅人在水中游泳的寫實畫。江梨子的畫驚動了學術界,專門研究盲人繪畫的約翰教授(Dr.John Kennedy)說,江梨子的畫和別的盲人繪畫不一樣,并不是后天訓練的技巧,而是某種真正的“觸覺眼睛”。因為江梨子的畫中竟然有透視,一個盲人是如何理解透視的?
教授說,他曾經在很多盲人那里嘗試過,想教會他們什么是透視,結果都沒有成功。最著名的盲人畫家,也是經過大量的訓練和糾正,才勉強畫出了不自然的透視。但是江梨子不同,她畫的透視很自然,俯視的游泳圖中,就像是從高空親眼看見自己正在游泳一樣。
科學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能推斷,江梨子的觸覺神經和視覺神經產生了某種微妙的互通,皮膚具有了某些“看見”的能力。
還有美國麻省總醫院,有一位喬醫生(Joel Salinas),他患有罕見的“聯覺癥”(Mirror-touch synaesthesia)。簡單地說,就是他看到你被扇耳光,他的臉也會疼,看到你被擁抱,也能感到溫暖。
不光是活人,卡通人也行。他小時候看到動畫里,卡通人舌頭被粘住,自己的舌頭也會非常難受,看到卡通人被車撞,自己也會感到劇烈的沖擊。還有一次,在醫科大學里,他參與一個少年的腦外科手術,他親身體會到了大腦被手術刀切開的感覺。雖然很痛苦,但這種感同身受的罕見病也讓他成了名醫。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首推長篇小說《偉大的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