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在東瀛每年的春秋大拍中,基本上離拍賣日期早一個月左右,如期在雅昌藝術(shù)網(wǎng)上經(jīng)行圖文宣傳,或把作品原來的信息,預(yù)予公開或半公開的情況下發(fā)布。只要用心留意中國古代書畫,流傳海外的作品偶爾總會有發(fā)現(xiàn)心儀的一二之作。特別是那段民國初期至解放成立之前,由于時代的動蕩,此時流入海外的古董藝術(shù)品數(shù)量還是很大的。有時候在運輸過程中,裝裱外部有所損壞,或本以陳舊脫落,他們對先賢作品的崇敬之意,也會聘請他們的裝池專家進行修復(fù),用料用色的搭配會用心設(shè)計、再次適合懸掛于墻上欣賞之目的,又給原件品進行了保護。
品名:秋山論古圖設(shè)色紙本縱103厘米橫32厘米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一
款識:嘉靖丁酉秋九月畫,徵明。
鈐印:衡山(朱文)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二
鑒藏印:以御鑒定珍秘(朱文)、陳以御(白文、左半印)、無恙鶴(鶴形白文)。
藏印簡析一:以御鑒定珍秘即陳定(約1620~1695年),字以御,生活在崇禎至康熙年間。王時敏在康熙丙午(即1666年)的家書中,曾記述中講到陳定為王額駙(即王永寧為平西王吳三桂女婿。在1662年購得蘇州拙政園為私宅,并又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林大為改變),為其所收藏的書畫,皆為陳定過眼把關(guān),可見眼光非比尋常。此印可參照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版《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笫一0四四頁,陳定專題中第八號印相吻合。無獨有偶,余曾在二0一九年年前,在北京中鴻信秋季拍賣會上,有幸觀得一件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柳溪牧牛圖》設(shè)色絹本,曾有大收藏家項元卞鈐印九枚收藏印,另有陳以御(白文)、以御鑒定珍秘(朱文)兩印,其第二枚與本幅此印為同一枚鑒賞章。
藏印簡析二:以御即陳定(約1620~1695年),字以御。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笫一0四四頁,陳定專題中第二號印相吻合。原印為白文陳以御,可能是經(jīng)過多次裝裱后,局步局步地一次次裁掉一點一點,形成了如此形狀。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三
藏印簡析三:無恙鶴即安岐(1683~約1746年),字儀周,號麓村、松泉老人。清代書畫鑒藏家。天津人,一說朝鮮人。安岐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當時幾位著名鑒藏家先期相繼謝世,所藏精品,大多為安岐收藏。據(jù)《文端公年譜》康熙五十九年中記載:“麓村安氏精鑒賞,凡槜李項氏、河南卞氏、真定梁氏所蓄古跡,均傾貲收藏。圖書名繪,甲于三輔”。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東南。又有古香書屋,為其所藏書畫名跡處所。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四
曾經(jīng)被安歧收藏的作品有,在二0一六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大觀之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中,人間遺珍千年孤本的曾鞏《局事帖》以二點零七億,被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買下。僅一二四字的《局事帖》,平均每字一六七萬元,如此高價,究竟有何緣由?那么有的人要問了,為什么能賣這么貴?是絕世孤品還是說有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呢?下面我們不妨順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關(guān)于《局事帖》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六十二歲那年寫給同鄉(xiāng)朋友的一封信,距今有九百四十三年,曾被歷史上多位名人收藏。收藏《局事帖》的皆為名家,有何良俊、項元汴、安儀周、王芑孫、曾燠、費念慈、許源來、張珩、張文魁等。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五
而何良俊是明代學者,與文征明是好友,他在《局事帖》上鈐蓋的是一方“清森閣書畫印”,在紙的左下方。此后《局事帖》被明代最為富贍的收藏家項元汴收得,鈐有“項氏天籟閣的藏印”等。清初《局事帖》又轉(zhuǎn)到大鑒藏家安儀周手中,他在帖上鈐有儀周鑒賞”及“無恙鶴”鶴形印。安儀周之后,《局事帖》被王芑孫收得,但不久就為曾燠家族所有,鈐有“盱江曾氏珍藏書畫印”。正因為有了歷代大藏家印跡的延續(xù),導(dǎo)致了此帖的附加值大增,才有了創(chuàng)記錄的價格。上面《局事帖》中提到到的安儀周即安歧,字儀周,同時鈐有兩印,其中一印《無恙鶴》鶴形白文印與此件《秋山論古圖》中的同為一枚鑒藏章。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六
后記:本《秋山論古圖》自署丁酉即嘉靖十六年(1537年)九月,是年文徵明為六十八歲,根據(jù)年譜記述此年選集晉、唐以下書法舊跡及當代名筆,匯刻為《停云館帖》,屬章文鐫木、未畢而毀于火,更用石刻,先后所刻凡十一卷。其第一卷“晉唐小字”,是年正月上石。其《黃庭經(jīng)》凡三易后始成。七月十五日,與王轂祥、許初集于福濟觀。徵明白描《老子像》并書《清靜經(jīng)》。明年六月,徵明又為補書《老子傳》。八月六日,周復(fù)俊奉使湏南還朝,便道還家。周復(fù)俊(1496~1574年),號木涇子,江蘇昆山人。嘉靖壬辰(1532年)進士,曾任云南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等官職。在文學史上負有盛名,著有《東吳名賢記》《全蜀藝文志》《玉峰詩纂》等。周子籲返回時拜訪了鄉(xiāng)中前輩文徵明,文徵明便作《木涇幽居圖》并題詩相贈。是年錢轂來從游。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七
對于文微明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屬于中年晚期的佳作良品。因為文徵明在他的那個時代來說應(yīng)是長壽的。他在四十歲之前的作品應(yīng)謂早期,四十歲至七十歲之間屬中期價段,七十歲以后為晚期時段。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的設(shè)色絹本《木涇幽居圖》卷,并出版在中國民族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明四家畫集》的上卷中,文徵明專題第一四四至一四五頁。本《秋山論古圖》要比《木涇幽居圖》卷晚了一月而作,整圖采用平遠式布局,近景從右下角入手,描繪出臨溪斜坡一角,山石皆用披麻皴構(gòu)成。前側(cè)有三棵雜樹呈前后排列,根部皆如蟹爪狀露根式,深扎于土石澗的縫隙中。此三棵的樹高度,約占整件作品的一半稍低些。樹梢上半部均往上生長的枝杈茂密,前后穿搓交融,墨色濃淡相互輝映。惜在無情的秋風吹送下,把樹葉掃落飛走,唯留下了樹枝挺立著。前者一棵樹的左側(cè),屹立著挺拔的老松樹,松頂端直沖云霄,占據(jù)到整幅作品的四分之三高度。老松上側(cè)左右分出松枝,又經(jīng)上下穿插,右側(cè)松枝上的松葉樸茂,左側(cè)少有松葉,頂端處幾桿老枝形似空中云龍伸出爪子,飛降而來之勢。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八
再觀臨溪的左側(cè)山坡,坡上類似右邊的雜樹,三棵分一前二后排列。前者稍低,后者偏高些,樹搓之間也相互交錯,顯的枝繁而葉已落矣。在左右兩側(cè)臨溪的中間,有一塊平坦的山地,上面建有一棟房子三間,房前中間設(shè)有斜坡臺階,坐落于右側(cè)松林之下。傘墻外側(cè)圍有竹子籬笆,屋后乃是群山為背,前廳屋檐下,坐在鼓形圓凳上的年輕人面朝里屋,身穿長袍而頭微仰地似乎與對面的老者聊天。同時中間隔了長矮幾,而老者雙手放在矮幾上,似扶著一把扇頁進行講解,雙目注視著年輕人,面帶微笑而和善的形象。
文徵明《秋山論古圖》局部九
中景為房屋的左上方皆是崇山下側(cè),連綿起伏。屋背仍為群峰林立,峰巒疊嶂,在高處峰巒之間,一股清泉飛瀑穿過山岙,在若隱若顯之間川流在房屋的左上方,飛弛而掛至底處成疊狀,盤璇于屋前又成溪流奔向遠方。遠景為崇山峻嶙之上,有兩山峰用上濃下淡的水墨渲染,形成了漂渺似仙境之感,虛實相間,變化莫測。后又在右上角落款鈐印,使整幅畫面起到平衡的效果。縱觀全圖風貌,類以于這樣的構(gòu)圖,一直延用到八十一歲時創(chuàng)作的《泉石高閑圖》,落款為:“庚戌八月廿四日,徵明寫泉石高閑,時年八十又一”,現(xiàn)藏沈陽故宮博物院。只是本幅用筆細膩,構(gòu)圖繁復(fù)而深厚。最后自吟一首七言詩附之,以做本幅結(jié)束語也!秋山深處白練急,滿林樹葉盡歸飛。唯有高士真君子,松蔭論古自逍遣。2024、07、19、奇峰記于觀云樓
作者簡介: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土 ,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后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zhèn)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zhèn),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guī)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設(shè)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于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征,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yīng)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zhuǎn),節(jié)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wěn)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wěn)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后的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qū)最大的繪畫流派。
文徵明生命的最后十年間,一五五0年所作的,現(xiàn)藏于故宮的《古木寒泉圖》也使用同樣的狹長畫面形式,在此遠方的樹林直逼太陽,樹木向著光卻不見得筆直的姿態(tài),歪歪斜斜的,順應(yīng)著他對這世界特有的主張——苦戰(zhàn)而脆弱的層層山峰。這作品是文徵明八十歲時所繪,當中也可看出他晚年對衰老最后的抵抗。比如,形狀都覆蓋著老邁而硬厚的外殼、只能說是任由生命沉默的無奈。果真如此的話,在稍后所繪的《古柏圖》、《古木寒泉圖》中以送別時那深邃、寂靜,而且更安穩(wěn)的晚年人生作為主題。這從文徵明把自己的思想用極淡的水墨作微妙的變化所呈現(xiàn)的風格中來看,可肯定其中一部分。若更明確地來說,是因為枯木、巖石和山水的表現(xiàn),不問及他的周圍和背景,集中在近乎空蕩的平穩(wěn)的空間之中的緣故吧。文征明的藝術(shù)不單純地在形態(tài)上保留葛藤而已,他已達到所謂“自然界經(jīng)常充滿真實”,“完全的物象是被空間環(huán)繞而生的”的思想境界了。從這里,廣博的哲學在中國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文徵明到臨死之前仍是精力充沛的畫家,他晚年作品和思考性的作品多、廣傳于世。由于在表面上,不能強烈感覺到其共通的個性,很多作品都被斷定為他的真跡,加上當時他已是蘇州畫壇的長老,弟子和模仿者就理所當然地增加了。他的畫風更是萬人共有的財產(chǎn)。我們只能過濾出沒有疑問的真跡,才能確切表示為文征明的作品。正因為由惜墨如金和平板的意匠而產(chǎn)生的吳鎮(zhèn)的畫的單純性,文徵明最后的作品明顯地看出來正迎合這種口味。《前赤壁舟游圖》是有年代記載的作品中最晚的一幅,當時文征明八十九歲。文徵明作詩迎接新年,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3月28日),年九十歲的文徵明在寫完朋友墓碑銘之后,把筆擱在一旁,靜靜地坐著、結(jié)束了他一生的翰墨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