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戰場局勢是復雜多變的,而中央為了作戰需要,組建了不少作戰能力出色的部隊,而這些部隊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野戰軍。當時這些野戰軍是根據地域進行命名的,他們所處的戰場就是名字的出處。而且這些野戰軍在戰場上可是起到不小的作用,并且為革命事業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8年11月,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軍事力量方面也需要做出調整,上級就決定以西北,中原還有華北,東北這四個地方來編制野戰軍體系。不過華北戰區并沒有獨立的野戰軍指揮部,這種對軍事組織構架進行調整的方案,也是為了方便當時我軍作戰的需要。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解放軍們就在各自的作戰區域對敵人進行精準打擊,從而消滅更多有生力量。而這也就看出了司令與政委在部隊里的重要性,不過這也就讓人疑惑了,雖然在部隊里這兩個職務都相當高的,不過誰掌控軍事主權,誰的權力大一些,也就成為很多人討論的焦點了。
那么在四大野戰軍中,到底誰才是一把手呢?我們都知道部隊里的軍事指揮工作一直都是司令負責,可是如果政委與司令在軍事決策上有分歧的話,應該聽誰的呢?這也是部隊最看重的地方,畢竟戰場上局勢變化可是多樣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讓部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既然如此,部隊軍事指揮到底歸誰管呢?
人民軍隊最根本的準則就是黨對部隊有絕對的領導權,而這個原則也是部隊建設還有作戰指揮者所遵循的絕對條件。政委是部隊里政治工作中的最高負責人,而且在部隊里權力自然也就大于軍事主官了。
不過戰局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那么軍事指揮也就需要有時效性以及決策力方面的保證,因此在解放戰爭的時候,中央就對野戰軍體系進行了結構性上的優化。抗日戰爭的時候,前敵委員會機構誕生了,而這也是中央根據作戰需要而確定的一個組織。
而這樣的組織在解放戰爭中也存在,同時也成為了野戰軍的最高軍事指揮體系,而這個前敵委員會的書記,可以是從軍事主官中選擇,也可以是政治委員會來負責。至于具體人物選擇,也根據地域的需要來確定。
就說華野中,粟裕作為軍事指揮卻是例外,其實華野指揮體系的結構還是非常有特點的,就職務上來看,陳毅是華野的司令還有政委,那么他就需要負責這兩方面的工作,可是實際上他卻只是負責政治工作,至于軍事指揮卻是粟裕來負責的。
這也是因為在不少的戰斗中,粟裕的軍事能力是非常出彩的,而且他指揮得戰斗大多數以勝利告終,這也讓毛主席對他更加的信任,才決定讓他成為華野的軍事指揮。陳毅也對粟裕的能力相當信任,所以在粟裕做出決策后,陳毅是一百個同意,而他們也屬于互補狀況,對于這樣的搭配中央也是一百個同意。
中野中的劉伯承與鄧公是屬于雙重領導,對部隊實行的是全面掌控,只要是劉伯承的意見,鄧公不會反對,而鄧公的提議,劉伯承也會全面尊重與支持,他們兩個人配合是相當默契的。而林彪與羅榮桓的配合,就屬于林彪獨當一面,而羅榮桓負責兜底,對他的決定也是全力支持,這是屬于東野的指揮方法。
西野政委與軍事都是彭德懷一個人負責,這也是四大野戰軍中最獨特的存在,一是中央找不到合適的將領給彭德懷當搭檔,二是彭德懷也有能力負責政治思想工作,對軍事指揮,還有政治上的工作,他都能夠游刃有余,這也是西野才有的軍事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