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這部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里,108條好漢聚義梁山,個個都想著快意江湖、名垂青史。
可惜,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最后卻讓無數英雄折戟沉沙,結局凄涼。宋江帶著他的野心,把梁山推向了招安之路,可就在這迷霧重重的時候,又一個人看透了一切。
他用“回鄉探母”當借口,悄無聲息地離開,從此再沒回來,躲過了血雨腥風的劫難。這個人就是公孫勝,一個靠智慧和冷靜,在亂世中全身而退的傳奇人物。
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憑什么成了水滸里結局最好的人?
公孫勝是誰?
從薊州少年到入云龍的成長路
說起公孫勝,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哦,那個會道術的”。沒錯,他是梁山泊的“入云龍”,排第四位,僅次于宋江、盧俊義和吳用。
但他不是那種只會舞刀弄槍的莽漢,他的故事比武藝更精彩。
公孫勝生在北宋末年的薊州九宮縣,今天的天津北部。
那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民風彪悍。
家里不算大富大貴,但父親是個讀書人,藏書不少,從小教他仁義為本,關注民間疾苦。這對他后來的人生影響挺大。
小時候的公孫勝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喜歡舞刀弄棒,拜了個老拳師學武,槍棒耍得有模有樣,鄉里人叫他“公孫勝大郎”,挺看好這小子。
不過,他不滿足于當個武夫。北宋那會兒道教特別流行,薊州也不例外,公孫勝聽多了道士呼風喚雨的傳說,心里癢癢的。他開始讀《道德經》《莊子》這類書,想搞明白天地間的奧秘。
后來,他聽說二仙山的羅真人是個道術高手,干脆收拾包袱上山拜師去了。
在二仙山上,公孫勝跟著羅真人苦修好幾年。每天早上打坐練氣,白天鉆研道經,晚上學符咒術法,日子過得緊湊又充實。
羅真人不光教他道術,還老提醒他:“法術再強,心得正。不然就是給自己挖坑。”公孫勝記住了這話,把道家的“無為”和濟世情懷結合在一起。
他練成了呼風喚雨、駕霧騰云的本事,還能用古銅劍引雷,厲害得不行。江湖上漸漸有了“入云龍”的名號,意思是他像龍一樣自由,來去無蹤。
別看他忙著修道,公孫勝對家里的老母親特別孝順。
每次回薊州探親,都帶些山里的草藥果子給母親補身子。
有回母親病了,他在家伺候了好幾個月,直到她好起來才走。
鄉里人都夸他孝順,這份責任感也為他后來離開梁山埋下了伏筆。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有點好奇,一個這么有本事又有孝心的人,怎么會跟梁山扯上關系?
別急,接下來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公孫勝年輕時喜歡到處云游,見識了北宋社會的黑暗。
貪官污吏橫行,百姓被苛捐雜稅壓得喘不過氣。
他路過村莊時,經常用道術幫忙,比如驅蝗蟲、嚇惡霸,民間都把他當活神仙。
可這也讓他得罪了官府,幾次不得不躲進山里。
就在這時候,他聽說大名府的梁中書搜刮民財十萬貫,要送去東京給蔡京當生辰綱。
這事兒把他氣得不行,他決定干一票大的。
于是,他找到了東溪村的晁蓋,毛遂自薦加入劫生辰綱的隊伍。
在晁家莊,公孫勝跟吳用、劉唐、阮氏三雄碰了頭。
他出主意用蒙汗藥迷倒押送的兵卒,七個人扮成棗販子,順利搶了生辰綱,還分給了窮苦百姓。
這次行動讓他跟梁山結下了緣,也讓他的名字開始在江湖上流傳。
公孫勝靠的不只是道術,還有腦子。
你說,這樣一個有理想有本事的人,后來為啥要跑路呢?
這就得說到他跟宋江的交鋒了。
看透宋江的野心,公孫勝為啥要走?
公孫勝上梁山后,確實干了不少大事。
他用道術幫晁蓋打退追兵,穩住了梁山的根基。
后來宋江接手,梁山勢力越來越大,可公孫勝心里卻開始打鼓。
宋江跟晁蓋不一樣,晁蓋是真想替天行道,宋江卻總想著招安,盼著朝廷給個官當。
公孫勝不是反對招安,而是覺得朝廷那幫人靠不住。
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招安聽著好聽,背后指不定藏著什么坑。
梁山接受招安后,公孫勝跟著大伙兒打了遼國、田虎、王慶,仗仗都贏,可他越打越覺得不對勁。
宋江一門心思為朝廷賣命,想靠軍功換前程,可朝廷真會兌現承諾嗎?
公孫勝想起師父羅真人留下的八句箴言:“忠心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p>
他琢磨了好久,覺得這是在警告他。
尤其是“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冬不就是暗指方臘嗎?
征方臘估計會死很多人。再加上“吳頭楚尾”,從宋江起家的江州到王慶的楚地,梁山的路怕是要走到頭了。
平定王慶后,梁山好漢駐扎在東京城外的陳橋驛,等朝廷下一步指示。
陳橋驛就在汴梁附近,正好應了羅真人說的“遇汴而還”。
公孫勝覺得,不能再拖了。他找到宋江,說想回鄉探母,順便回二仙山修道。
宋江沒攔他,還挺感動,覺得公孫勝夠義氣。兄弟們送行時雖然舍不得,但也沒多想。
可誰知道,這一走,公孫勝就再沒回來。
你—會可能會問,他這算不算臨陣脫逃?其實不是。
公孫勝不是怕死,他是看透了宋江的路走不長遠。宋江一心向朝廷靠攏,可朝廷壓根沒把梁山當回事兒。
公孫勝選擇離開,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母親負責。他沒參與后來的征方臘戰役,躲過了那場大劫難。
方臘平定后,108好漢死的死傷的傷,只剩36人活著回東京。
結果呢?
宋江、盧俊義被毒死,吳用、花榮自殺,李逵也被害,梁山徹底崩了。
公孫勝呢?他在二仙山上安安穩穩過日子,結局好得沒法說。
歸隱二仙山,公孫勝咋就成了水滸贏家?公孫勝回了二仙山,日子過得簡單又平靜。
每天早上打坐練氣,白天讀道經,晚上鉆研道術,偶爾還教教徒弟。
他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他就親手煎藥照顧,盡了孝心。山里雖然清苦,但比起梁山的刀光劍影,真是天堂了。
他時不時站在山頂,看看遠處的云海,想想梁山的兄弟們,心里有點感慨,但更多的是慶幸。與此同時,梁山那邊徹底翻車了。
征方臘的仗打得太慘,林沖病死,魯智深戰死,武松斷臂出家,好幾十個兄弟都沒了?;钪厝サ?6人,還沒喘口氣,就被朝廷算計。
宋江喝了毒酒,盧俊義也沒逃掉,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墳前自盡,李逵被灌了毒酒,梁山的輝煌全成了泡影。
公孫勝聽到這些消息,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也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公孫勝為啥能活得好?一是他有腦子,看得清局勢,不像宋江那樣被功名蒙了眼。二是他聽師父的話,關鍵時候懂得收手。三是他孝順,把母親放第一位,用“探母”這理由走得光明正大。
說白了,他不是逃跑,而是給自己找了條活路。
《水滸傳》里說他“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這結局在亂世里簡直是奇跡。
你想想,那么多英雄都倒下了,他卻能善終,這不得讓人佩服嗎?
公孫勝的智慧,給咱們啥啟發?
公孫勝的故事聽完,你是不是有點感慨?這家伙靠著識破宋江、及時抽身,成了水滸里少有的贏家。
宋江帶著梁山好漢奔著招安去,最后卻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公孫勝呢?
他沒被宋江的理想忽悠,也沒被兄弟義氣綁住手腳,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有人可能會說,他這算不算不夠仗義?
可換個角度想想,亂世里保住自己、照顧家人,不也是一種本事嗎?
他的選擇其實挺值得咱們琢磨。
宋江的悲劇,根子在于他太信朝廷,太想證明自己,結果把自己和兄弟們都搭進去了。
公孫勝卻明白,江湖不是只有打打殺殺,活著比啥都強。
他用智慧掙脫了梁山的宿命,隱退山林,既保全了自己,也給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你覺得他這步棋走得妙不妙?是機智還是自私?
要是你站在他的位置上,會不會也這么干?
別急著下結論,想想看,亂世里到底啥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公孫勝的結局,不光是運氣好,更是他看透人性、抓住時機的結果。
他沒虛偽地美化宋江的野心,也沒被梁山的熱鬧沖昏頭。
他知道啥時候該進,啥時候該退,這種清醒在水滸里太難得了。
相比那些為義氣殞命的兄弟,他的路也許不那么熱血,但絕對更聰明。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