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全伙受招安,破遼國、打田虎、滅王慶,三次戰役只損兵未折將,頭領的數量還有所增加——打田虎王慶的時候招攬了一些高手。
前三次戰役僥幸生還的梁山好漢,打方臘卻損失慘重,最后回朝受封的只有十二個天罡正將和十五個地煞副將,恰好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四分之一。
戰事平息,宋江如愿以償地穿上了紅官袍,戴上了長翅烏紗帽——熟悉宋朝官服等級制度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宋朝官員品級越高帽翅越長,也就是其他人要跟他保持更遠的距離,上朝和辦公的時候占的地方越大,但紅色官袍,在宋朝并不是頂級官員的服色。
《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輿服五》記載:“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宋神宗熙寧元年以后,四品官員也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上官員也可以穿紅袍,也就是說穿了紅袍的梁山三巨頭及時雨宋江、玉麒麟盧俊義、智多星吳用都是五六品的官員,也就是相當于知府知州,跟穿紫袍的大名府梁世杰還有一定差距——梁世杰之所以被稱作“梁中書”,是因為他是以“中書侍郎”的身份外放為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留守,是有副部級頭銜的,官職應該是從三品。
宋朝管制,中樞有三師、三公、宰執、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樞密院、宣徽院、三司使、翰林學士院,其下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監門、六部架閣、御史臺、秘書省、殿中省、太常寺、宗正寺、大宗正司,六部尚書正三品,六部侍郎從三品。
公相蔡京與媼相童貫的正一品品級,是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無法企及的,蔡京雖然是正一品太師、宰相,但卻不能完全壓制童貫,因為蔡京最高爵位是魯國公,而童貫既是檢校太尉、樞密使、太傅,爵位后來也從涇國公、楚國公晉升廣陽郡王,而蔡京沒有“軍功”,在造假方面也不及童貫,所以見了童貫,得先拱手稱“童殿下”——封王者可以穿蟒袍,不像蔡京等人有顏色限制。
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最高也只能穿紅袍,也就是在四品之下,還到不了四品: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盧俊義加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關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呼延灼授御營兵馬指揮使,這些頭銜看著比較威風,實際上并沒有多么高大上。
熟讀水滸原著的讀者諸君當然還記得,霹靂火秦明當青州指揮使司統制的時候,宋江也曾稱其為總管:“總管休怪。昨日因留總管在山,堅意不肯。卻是宋江定出這條計來,叫小卒似總管模樣的,卻穿了足下的衣甲、頭盔,騎著那馬,橫著狼牙棒,直奔青州城下,點撥紅頭子殺人。燕順、王矮虎帶領五十余人助戰。只做總管去家中取老小。因此殺人放火,先絕了總管歸路的念頭。今日眾人特地請罪!”
宋江一段話叫了秦明五次“總管”,那是因為秦明官職的全稱是“青州指揮司總管本州兵馬統制”,也就是跟宋江后來受封的楚州兵馬都總管一個性質,但都總管比總管高一級。
不管是都總管還是總管,宋江和秦明都是“廂軍”軍官:宋朝軍隊大致分三類,那就是數量占絕對優勢的禁軍和歸地方管轄的廂軍,還有一種土兵(上短下長,不是士兵)鎮砦兵,比如花榮落草為寇前統領的就是清風寨寨兵,相當于縣保安團下邊的營級單位——宋朝軍事要地的縣府有知縣、縣丞、主簿、縣尉,鎮砦官位在縣尉之下。
花榮后來受封應天府兵馬都統制,也就跟呼延灼征討梁山前的職務差不多,但對一個八九品的鎮砦官來說,那也是“一步登天”了。
“梁山三巨頭”中,吳用并沒有散官加銜,但卻不是三人中官職最低的,因為武德大夫、武功大夫的加銜,在蔡京童貫高俅眼里一錢不值:從正五品通侍大夫到正六品右武大夫為橫行十三階,武德大夫和武功大夫不入“橫行”,位在右武大夫之下,也就是說宋江和盧俊義的官階,即使按加銜算,頂多也就是從六品,剛夠穿紅袍的資格——那還是穿紅袍的標準放寬之后。
安撫使就像后來的“司令”一樣,也是有大有小,比如解放前的縣保安司令也就是個中校副團級甚至上尉連級,而戰區司令、“剿總”司令卻大多是上將,劉峙白崇禧是“剿總”司令,黃維是兵團司令,級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宋朝的安撫使,有經略安撫使,諸路安撫使,也有多州安撫使,而宋江盧俊義都只是一州安撫使,一般都由知州兼任,比如像孫立那樣的兵馬提轄,實際上知州才是真提轄,孫立也就是“專職副提轄”而已。
宋江只是州安撫使而不兼知州,再加上品級太低,只有從六品,說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實際上見了知州還是得磕頭——一般知州都是從五品。
只有特殊的地方才設安撫使,大家顧名思義,也知道楚州和廬州要是沒有戰亂,安撫使就是個空殼,所以知州是否兼任都不重要,宋江和盧俊義的真正官職,也就是兵馬都總管和副總管而已,筆者一直懷疑,宋江那個“都總管”就是為了區分朝廷安插的、更有實權的“副總管”,實際他就是“楚州兵馬總管”,而盧俊義上頭,肯定還有一個正總管壓著,對梁山“二把手”,朝廷連裝都懶得裝,直接給了他一個地位不高也沒有實權的副職。
總管跟安撫使一樣,也分路總管和州總管,如果把路總管視為軍區司令,那么州總管就是軍分區司令,正的也只有從六品,副職可能就是個七品芝麻官。
宋江是綠豆官,盧俊義是芝麻官,智多星吳用雖然位居第三,但他那個“承宣使”可是很了不得——承宣使在宋朝初期叫節度使、節度承宣使,也就是兵團司令一級,如果放在1949年之前,吳用跟黃維平級,而宋江盧俊義也就相當于浙西師管區司令兼金華城防指揮周振強,但遠不及周振強的兵多。
在宋朝,承宣使是正四品武臣寄祿階官(虛銜),這個名字還是宋徽宗給改的:“政和(趙佶先后用了六個年號,政和是第四個,宣和是第七個)七年,詔:‘觀察留后乃五季藩鎮官以所親信留充后務之稱,不可循用,可冠以軍名,改為承宣使。’”
吳用是武勝軍承宣使,級別僅比所謂“殿前九帥”中的副都指揮使低,跟都虞侯平級——宋朝京城禁衛軍分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侍衛親軍步軍,每支部隊各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一人,合稱殿前九帥。
也不知道是朝廷有意為之,還是施耐庵采用的不是宋朝官階標準,吳用的官帽居然比宋江盧俊義還大,這可能因為吳用是“文官”,符合宋朝以文制武的規則。
吳用是武勝軍承宣使,如果真有那么一軍的話,那么他就是梁山好漢受封后軍權最大的一個,就不是芝麻綠豆官,而是“西瓜官”了,雖然還不及高俅,但也差不多了了,而雙鞭呼延灼受封“御營兵馬指揮使”,那也是說著好聽,但見了高俅還得下跪磕頭——指揮使在軍中地位,比都虞侯還差一級。
《宋史·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明確記載:“(殿前司,也就是《水滸傳》中的御營)騎軍有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班、東西班、散直、鈞容直及捧日以下諸軍指揮,步軍有御龍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以下諸軍指揮。”
呼延灼這個“御營指揮使”手下有多少兵,在宋朝是有明確規定的,騎兵四百為一指揮、步兵五百為一指揮,但往往都不滿員,有時候一個騎兵指揮手下只有幾十個兵,步兵指揮只有一二百個兵,呼延灼名義上是個營長,實際上也就是個禁軍連長。
宋江、盧俊義和吳用、呼延灼等人受封如此官職,朝廷的用心良苦且可以理解:這些人都是腦后生有反骨,要是真讓他們掌握了兵權,誰敢保證不會降而復叛?在您看來,“梁山三巨頭”和呼延灼等人受封的官職是低了還是高了?以《宋史》為依據,梁山好漢落草為寇前和征方臘之后,誰的官階和軍職最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