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坐上輪椅,就沒再出過門,今天迎著太陽光的感覺太好了……” 5月13日,在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祥瑞花園的晨光里,一場溫情接力悄然上演。社區黨委副書記張鵬跟網格員范宗寶一起,為八十八歲獨居老人開啟了一場暖心護航:他們提前奔波協調,為老人預約體檢“綠色通道”,又推著輪椅穿梭在社區與醫院之間,用堅實臂膀托起獨居老人的重量,讓“老有所依”的承諾在車輪碾過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發芽。
在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祥瑞花園社區,總有一抹流動的“紅藍風景線”穿梭于樓宇之間——他們或背著工具箱敲開獨居老人的家門,或帶著志愿者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理發,或蹲在垃圾桶旁幫居民分揀塑料瓶。這支由網格員和社工組成的“紅藍跑團”,用“網格巡查+專業服務”的深度融合,跑出了基層治理的“加速度”,更跑進了居民的心坎里。
機制創新:“紅藍CP”組團出道練就“十八般武藝”
“紅藍跑團”的名字寓意深遠。紅色代表著社區工作者;藍色代表網格服務,體現著細致入微的社區服務精神。網格員們對社區的“人、地、事” 了如指掌,而社工們則憑借專業技能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二者的深度融合,著力優化“社區—網格—居民”緊密聯系的服務體系,形成“問題發現 — 精準服務”的高效閉環。為了讓居民們更安心、更信任,跑團成員們統一身著紅色和藍色馬甲,亮明身份開展工作。社區還定期組織聯合培訓,從政策法規解讀到心理疏導技巧,從應急處理方法到溝通交流藝術,全方位提升跑團成員的綜合服務能力,讓他們成為社區服務的“多面手”。
5月3日,祥瑞花園社區一名老年居民家中的小家電突然壞了,正愁眉不展時,想到了“紅藍跑團”。一個電話打過去,跑團成員立刻行動起來。他們聯系到 365 維修的專業師傅,詳細說明情況后,陪著師傅上門取來家電維修。修好后,又馬不停蹄地將小家電送回老人家中。老人感動不已:“以前遇到問題都不知道找誰,現在‘紅藍跑團’主動上門,幫我們解決了好多難題,生活方便多了!”
在祥瑞花園社區,“紅藍跑團”建立起一套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在需求響應上,“網格+社工巡查——部門聯動” 的體系如同精密的齒輪,環環相扣。遇到簡單問題,跑團成員當場就能解決;碰上復雜問題,也能在規定時間內給居民一個滿意的答復。在資源對接方面,依托“紅藍跑團” 數據庫,養老、助殘、法律援助等各類社會資源實現動態鏈接,精準匹配居民需求。面對矛盾糾紛,社工專業介入調解,網格員持續跟蹤回訪,有效防止問題反彈,讓社區始終保持和諧暖心的氛圍。
服務提速:從“問題找上門”到“服務送上門”
“紅藍跑團” 打造的特色服務豐富多彩。“每日一跑”是跑團成員的日常,他們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認真記錄著 “民情跑腿日記”,及時捕捉居民的需求。每周一的 “祥瑞‘四單’實事說”,民政、物業等部門齊聚一堂,集中攻克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問題。對于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特色服務跑”應運而生,定制化的 “代跑代辦” 服務,為他們送去貼心關懷。
在推進垃圾分類“一袋式” 上門回收試點工作中,“紅藍跑團” 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網格員和社工巡查時發現,居民們雖然垃圾分類意識有所提高,但處理可回收垃圾卻成了難題。家中積攢的紙殼、塑料瓶無處存放,既影響居住環境,又讓居民們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祥瑞花園社區推出“一袋式” 垃圾分類回收模式,跑團成員們定期上門,不僅耐心指導居民分類整理,還以合理的價格回收可回收垃圾。如今,社區內可回收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環境煥然一新,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也日益高漲。居民李女士笑著說:“以前家里廢品堆得到處都是,現在好了,‘紅藍跑團’定期來收,還能換錢,真是太方便了!”
“紅藍跑團” 的貼心服務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面臨理發難題,跑團成員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社工迅速聯合理發師志愿者隊伍,為老人們提供上門服務。在老年居民家中,社工小心翼翼地攙扶老人就座,網格員幫忙準備好理發工具,志愿者手法嫻熟地為老人剪出清爽的發型。看著鏡子里精神矍鑠的自己,老人笑得合不攏嘴:“太感謝你們了,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本來還想要等著兒女啥時候休班有空,帶著我出去理理發,沒想到社區網格員和社工跑在了前頭,解決了我的大難題!”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位老人享受到了這項暖心服務,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一系列創新舉措讓“紅藍跑團” 擁有了亮眼的成績單。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回收可回收垃圾 11000余千克,服務2500余戶居民,服務滿意度高達 100%。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跑團成員們的辛勤付出,更是居民們滿滿的信任與支持。
社工小張感慨道:“和網格員一起工作,讓我對社區居民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服務也更有針對性了。每次看到居民們滿意的笑容,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祥瑞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崔銳介紹,社區的“紅藍跑團”通過 “兩員融合”,將創新機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獲得感。未來,社區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在黨建引領下,借助數字賦能,鼓勵群眾廣泛參與,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讓這抹 “紅藍” 成為社區最溫暖、最堅實的依靠。
馬尚模式:“社工+網格員”破局城市治理“成長煩惱”
當一座城市的“心跳”因人口流動加速而變得愈發澎湃,如何讓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始終保持暢通?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用一場“刀刃向內”的機制革新給出了答案:面對27萬常住人口中超35.6%的流動人口增量,街道跳出“網格調整滯后于人口流動”的治理困局,創新推出“社工掛靠網格”機制,以“專業服務+熟人網絡”的雙向賦能,在淄博新區與主城區交匯的“黃金十字路口”,蹚出一條超大社區精細化治理的新路徑。
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馬尚街道的“生長痛”來得格外猛烈,流動人口占比從2019年的18.7%飆升至35.6%,相當于每3人中就有1名“新馬尚人”。然而,原有的網格卻不宜頻繁調動調整:若按人口比例重新劃分,需投入超百萬元更新硬件設施;若維持現狀,則導致網格員日均服務人口超負荷運轉。
馬尚的解題思路是“以變應變”——將社工從“坐班制”中解放出來,按“1名社工掛靠1或2個網格”的標準嵌入現有治理架構。這些平均年齡30歲的“網格新兵”既帶著社會工作師的專業水平,又背負著“走街串巷”的硬指標:每天日常走訪“泡”在網格,繪制“人口流動圖”,建立“需求清單”,用“腳底板”丈量出高頻服務需求。
在馬尚街道的實踐圖譜中,“社工+網格員”雙員掛靠網格新模式實現了1+1>2的協同工作效應,早已超越技術層面的機制創新,而成為解碼城市善治的精神密碼。當社工聯合網格員為獨居老人申請體檢并一早用輪椅推著老人走出居民樓,當網格員聯合社工用方言為聽不懂普通話的外來務工者解讀政策,當“新市民”在社區鄰居節與老居民同臺演出……這些碎片化的溫暖瞬間,正匯聚成“人好物美心齊”的城市形象最生動的注腳。
“治理不是冰冷的數字丈量,而是要讓每個‘馬尚人’找到歸屬感,打造熟人社區、村居。”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長偉的這句話,或許正是這次創新服務模式最深刻的啟示——當專業力量與網格智慧深度交融,當治理精度與人文溫度同頻共振,一座城市的“成長煩惱”,終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徐曉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