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最怕的是什么病?
他為何被重慶巫溪村民稱為"馬鈴薯界的白求恩"?
比利時與中國的農業合作為何成為歐中互利共贏的例證?
車興壁(左)與塞爾內爾(右)在田間工作
巫溪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的大巴山深處,這里的氣候土壤條件十分適宜馬鈴薯的生長。家家種薯,戶戶薯農,是巫溪農業的一大特點。不過,1998年之后的一段時間,幾乎年年流行的馬鈴薯晚疫病成為當地農民揮之不去的噩夢。
車興壁是國際馬鈴薯中心客座科學家、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協作網中國區總協調人,退休前曾經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工作。
車興壁: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年降雨量超過五六百毫升以上的地方都容易發生這個病害,如果不預防的話,馬鈴薯就沒有產量,甚至絕產。說實話,原來防不住,以化學防治為主——就是打農藥,有時候打得太早,有時候打得太晚,就造成大面積損失。
20世紀90年代,比利時農學家弗朗索瓦?塞爾內爾和他的團隊成功推出了一套能提前三四天預測晚疫病暴發的"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報模型"。1999年,塞爾內爾到北京參加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并同中國專家舉行了關于植物保護的學術交流會。
各國馬鈴薯專家合影(左一為塞爾內爾,左三為車興壁)
車興壁:他們給我們介紹這個預警系統在歐洲怎么幫助農民提前預測病害,選擇藥劑。緊接著我們就到比利時去學這個系統。塞爾內爾特別主動,每年都負責聯系。每年請他們兩三個人過來,在我們田間指導工作,我們再派人過去,就這么合作。
塞爾內爾:我們第一次來巫溪是1999年,我們考察了大部分的田地和土壤情況,看到馬鈴薯晚疫病問題非常嚴重,農民們面臨著嚴重損失。作為一個公立機構,我們決定開始與重慶開展友好合作,用非商業的方式推動預警系統在巫溪的應用,解決這里的馬鈴薯晚疫病問題。
車興壁:這個系統引進來了以后,我們再通過好多年的實驗,確實是成功的。馬鈴薯的產量每畝大概能挽回損失有300公斤到1噸。塞爾內爾在中間起了特別大的協調作用,每年到中國來開展很多培訓。好多老鄉都說,他每年到中國來幫中國做事,相當于"馬鈴薯界的白求恩"。
在塞爾內爾的參與和協助下,中國還開發出"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在中國和比利時兩國普及使用,甚至還推廣到非洲的盧旺達等國家。
張君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總經理,2011年在重慶遇到塞爾內爾,在交流中他了解到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模型。
張君:我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模型實現自動化處理,開發出產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儀,構建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對晚疫病侵染實時計算,預警信息可以通過短信、微信自動推送到農戶和科研人員的手機上。預警系統精準預測最佳施藥時機,降低用藥成本,實現減藥增效,為馬鈴薯綠色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2015年,塞爾內爾獲得了重慶市授予外國友人的最高獎勵"重慶友誼獎"。2018年,他又榮獲"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塞爾內爾說,從1999年開始,他每年至少去兩次重慶, 50余次的中國之行讓他對中國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
塞爾內爾:我一直在觀察中國農村的變化和成果,這太不可思議了。我認為,像中國這樣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得到如此積極改善的地方是很少見的。中國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治理模式,與西方所推崇的不同。我對未來中國會逐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充滿信心。
2025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周年。塞爾內爾與中國的故事體現出的正是歐中跨越半個世紀的務實合作、民心相通。
塞爾內爾:我在這里有很多朋友,我們之間的友誼非常真摯。我們在一起經歷了很多事情,在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們一起努力地工作,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巫溪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貢獻。對我來說,在巫溪的工作生活是非常難忘的經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