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倫藥業75歲董事長劉革新赤膊代言,展示健碩肌肉,親自代言了自家的麥角硫因產品,引發全網熱議。
麥角硫因是一種天然的含硫氨基酸,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體內,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多種功能。
此前,受限于極高的生產成本,麥角硫因難以被廣泛應用,而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使得麥角硫因價格明顯下降,一公斤的價格也從此前的幾十萬降至目前的萬元左右。
麥角硫因爆火再次引爆了資本對合成生物學技術的關注,5月15日,合成生物概念股集體走高,科倫藥業子公司川寧生物迎來“20CM”漲停,芭薇股份、拓新藥業、金達威、歐康醫藥、蔚藍生物等企業跟漲。
根據麥肯錫研究,生物制造有望替代全球60%以上的物質生產方式,覆蓋70%化學法生產的化合物,預計將在未來10到20年對全球產生每年2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影響。
近年來,利用合成生物學制備美妝、食品、醫藥等領域的關鍵成分已成為重要趨勢,一批具有突破性的生物活性成分正加速產業化進程,為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最強抗氧化劑—蝦青素
蝦青素又名蝦紅素,是一種天然類胡蘿卜素,于1939年在蝦中發現,是目前自然界發現的最強天然抗氧化劑。
在食品領域,蝦青素粉作為天然食品添加劑,能夠以著色劑、抗氧化劑能添加到飲料、肉類、烘焙中,此外蝦青素還是功能性食品,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化妝品領域,蝦青素能夠為產品提供獨特的顏色,?并且具有很好的穩定性,?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自由基的損害。
水產養殖方面,蝦青素也被認為是優質的飼養原料,喂養能顯著提高魚蝦蟹的畝產量、成活率、免疫力,減少養殖病率,且肉質更加鮮美。
蝦青素的主要來源于蝦殼、蟹殼、紅球藻等,但提取過程非常困難,成本奇高。而生物發酵法則能夠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蝦青素產量。
國內包括嘉必優、元育生物、元一生物、微研生物等公司都在布局該領域,其中元一生物已經成功合成全左旋游離態蝦青素,已布局4000噸產能。
奶粉革命——母乳低聚糖(HMOs)
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僅次于乳糖和脂肪的第三大固體成分,占到母乳總碳水化合物含量的20%,是不可忽略的營養物質。
目前,HMOs有超過 200種 不同的結構,具有較強的差異化,在腸道健康與促進代謝,調節免疫功能與抗感染、促進眼腦發育等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允許HMOs添加進奶粉的相關政策頒布,HMOs近年在配方奶中爆火,普遍加入高端奶粉中。
因此HMOs是不少合成生物企業重點布局領域,其中已獲批的2'-巖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N-新四糖(LNnT)前景最為廣闊。
上市龍頭嘉必優其2'-FL已獲批準,中試產能可達200-300噸,還可根據市場需求配置共線生產,靈活調整產能配比,3-FL、3'-SL 和 6'-SL 已進入中試。
除此之外,由蒙牛與弈柯萊生物共同孵化的虹摹生物布局了2'-巖藻糖基乳糖(2'-FL)300t/a的生產規模。
朗坤環境旗下的朗健生物已經布局年產1000噸HMO項目,包括,一期工程包括260t/a(乳糖-N-四糖(LNT)130t/a、乳糖-N-新四糖(LNnT)130t/a。
山東恒魯生物已經實現乳糖-N-三糖(LNnT的前體)的大規模量產以及高純度結晶,即將產業化落地。此外,一兮生物、芝諾科技也是該賽道值得關注的企業。
最完美的蔗糖替代者——D-阿洛酮糖
D-阿洛酮糖是一種自然界中存在但含量極少的一類單糖,其甜度為蔗糖的70%,但熱量僅為蔗糖的0.3%,具有熱量低、穩定性高、無吸濕性等優點。
因具有與蔗糖極為相近的口感及容積特性,D-阿洛酮糖成為當下最為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等多個國家已經批準D-阿洛酮糖在食品中的應用。
國家衛健委于2024年5月發布公告,將“d-阿洛酮糖-3-差向異構酶”被列入食品工業用酶制劑新品種,被視為D-阿洛酮糖將在國內獲批的重要信號。
目前,D-阿洛酮糖的現價約在3萬元/噸,生物合成已成為主流方法,隨著合成生物學推動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其未來價格有望降至1萬元/噸左右,極大拓寬下游應用場景。
據統計,2023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場規模達到了1.73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5.44億美元,屆時我國D-阿洛酮糖市場規模也將超過1億美元。
當前全球主要生產廠商包括日本松谷(Matustani Chemical)、英國泰萊(Tate&lyle)、韓國三養(Samyang)、百龍創園、保齡寶等少數幾家企業,三元生物、金達威、微元合成等多家公司正在加速擴張產能。
接棒玻尿酸的下一個王者——重組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為人體內重要的結構蛋白,參與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及修復,約占人體蛋白質總含量的30-40%,隨年齡逐漸流失。
不同于動物源膠原蛋白,重組膠原蛋白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通過宿主細胞(大腸桿菌、酵母等)制備,具有安全性好、加工性強、質量穩定、生物活性高等優點。
目前,重組膠原蛋白被廣泛應用于專業皮膚護理與醫美領域中,在醫用生物耗材及食品領域也有應用。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重組膠原蛋白的工業化生產進程。
2006年,中國企業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重組膠原蛋白發酵規模噸級突破,邁出了重組膠原蛋白規模化生產的關鍵一步。
2011年之后,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注冊證相繼獲批,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7-2021 年重組膠原蛋白市場規模以63%的復合增速增至108億元,這一增速遠高于動物源性膠原蛋白、玻色因、A醇、勝肽等其他原料。
到2021年,超過15%的皮膚護理產品、超過8%的院線產品,選擇以重組膠原蛋白作為主要原料。
隨著重組膠原蛋白在行業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這一原料將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83億元。
作為高壁壘賽道,重組膠原蛋白行業集中度非常高,目前國內能夠大規模批量生產的主要為巨子生物、錦波生物、創健醫療和聚源生物等企業。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