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中國棉花協會)
原標題:神奇!新疆棉花里“長”出蝦青素 來源:中國棉花協會
天山網-新疆日報訊(記者蓋有軍 通訊員張佳煜報道)7月12日,在位于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部中心”)棉花試驗田里,數十株植株和葉片呈棕褐色的棉花顯得與眾不同。
記者了解到,在這片棉花試驗田里,一項關于棉花的創新研究——利用棉花生產蝦青素,正在改寫人們對這種傳統農作物的固有認知。
含有蝦青素的工程棉花植株和葉片呈棕褐色,不同于綠色的普通棉花。張佳煜攝
“我們研究團隊借助合成生物學技術,讓棉花搖身一變成為了生產蝦青素的‘生物工廠’。”西部中心副主任、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研究員楊作仁說,這些生產蝦青素的工程棉花,葉片、棉鈴、棉籽都能穩定產出蝦青素。檢測發現,工程棉花的葉片里蝦青素含量最高,棉桃殼次之,棉籽和棉籽油里也有一定含量。
楊作仁介紹,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然而纖維僅占棉花生物總量的20%,其余80%為棉籽、葉片、棉鈴、莖稈等副產物。研究表明,這些副產物中含有豐富的萜類、黃酮和脂肪酸等高值功能組分,但一直以來由于缺乏深度研究和開發,資源利用率不足,而植物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途徑。楊作仁說,蝦青素作為自然界中的強抗氧化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食品、飼料、制藥和化妝品等多個領域。微藻中天然蝦青素的產量有限,化學合成蝦青素的生物活性較低,植物中含有豐富的蝦青素合成前體,因此被認為是合成蝦青素的理想底盤。
近兩年,楊作仁創新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柳小慶研究團隊緊密合作,持續開展生產蝦青素工程棉花的研究。研究團隊選擇中棉49棉花品種作為受體材料,把兩種藻類里的特定基因(一種來自萊茵衣藻,一種來自雨生紅球藻)導入到棉花中,成功培育出了能產蝦青素的工程棉花。
7月12日,西部中心棉花試驗田里,楊作仁在查看含有蝦青素的工程棉花生長情況。張佳煜攝
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應用前景廣闊。在食品領域,棉籽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加上蝦青素的加持,經提純可開發出高品質的功能性保健食用油;在化妝品領域,因蝦青素具有超強的抗氧化能力,含蝦青素的棉籽油可制作面霜、潤膚露、面膜等護膚品;在飼料領域,用含有蝦青素的工程棉花的莖稈、葉片等作為牛羊等牲畜的飼料,能增強其免疫力、改善肉質,產出具備保健功效的高品質肉產品。
“這一技術真正讓棉花實現了從單純纖維作物到多用途‘生物工廠’的轉變,大幅提升了棉花產品的附加值,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楊作仁表示,下一步,研究團隊將持續推進蝦青素工程棉花產品在飼料、醫藥、化妝品等領域的拓展應用,讓新疆廣袤的棉田成為新型生物制造基地,為棉花產業多功能化、高端化和高值化發展探索一條全新技術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