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生物多樣性“家底”有多厚實?歷時8年,這項調查即將收官。5月16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溧陽共同舉辦了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暨江蘇省“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現代快報記者從現場獲悉,今年上半年江蘇將在全國率先完成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基本實現全省陸域“全覆蓋”。截至目前,在全省95個縣(市、區)中,已有93個全面完成調查,調查發現物種數更新至8842種,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76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受威脅物種132種。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將施行
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江蘇成為繼云南、山東之后第三個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的省份。
活動現場,由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共同開啟《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宣貫活動,后續將積極推動《條例》宣傳,進一步提升全省對《條例》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營造全社會學習《條例》、宣傳《條例》、貫徹《條例》的濃厚氛圍。
活動還邀請了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的太湖生物多樣性守護者代表們共同參與,來自湖州、無錫、常州、蘇州四地的9位代表宣讀了《太湖生物多樣性守護者宣言》,簽署生成電子徽章,未來通過多地聯動、多方參與、多元行動,擴展太湖生物多樣性“守護網絡”,攜手開啟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新篇章。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分享上,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徐海根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楊江華副教授帶來了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方面的前沿研究與深度思考,同時,志愿者們也從各自的角度講述了他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生動故事。參會代表還在現場觀看了《多彩物種?鏈動江蘇》《萬物共棲向新而生》等成果,并在會后實地考察了溧陽市天目湖生物多樣性展館、天目湖濕地公園、天目湖自然學校。
江蘇第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將于6月全面完成
為系統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現狀,2017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8年來,江蘇生物多樣性“家底”不斷豐厚,“神奇動物”持續上新。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吳軍介紹,目前在全省95個縣(市、區)中,已有93個全面完成調查,調查發現物種數更新至8842種,其中陸生維管植物2800種、陸生脊椎動物521種、陸生昆蟲2933種、淡水水生生物2588種。
其中,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76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受威脅物種132種,發現了南方紅豆杉等珍稀瀕危物種,獨花蘭、中華虎鳳蝶等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黃胸鹀、青頭潛鴨等對生態環境變化敏感的指示物種出現頻率明顯提高,同時還發現了鞭葉耳蕨、蕈步甲等多種江蘇新記錄物種,標志著物種棲息生境不斷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江蘇第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于今年6月全面完成。”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吳軍介紹,后續將充分利用好第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開展調查數據的匯總、清洗、分析和校核,及時公布調查成果。并且在此基礎上,研究編制第二批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以進一步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目標和方向。
新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正在啟動
將圍繞太湖、長江等流域開展專題調查
吳軍透露,近期他們也在啟動新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預計今年三季度將形成調查工作方案。“在這輪調查中,將根據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帶三區’重點區域的分布布局,打破行政單元邊界,重點圍繞太湖流域、長江流域、沿海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開展專題調查。”
據悉,新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重點關注受威脅的紅色物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江蘇特有物種等,結合全省生物多樣性具體狀況及相關物種名錄,有效推進重點保護物種、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專項調查工作。同時,補充“空白”調查對象,補充大型真菌、地衣苔蘚、中大型土壤動物等多個生物類群,試點開展近岸海域的海洋生物調查。增加生境調查內容,客觀分析棲息地生境質量、空間特征、干擾情況等,采取針對性措施強化保護。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紅艷
(除標注外,圖片均由記者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