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五月,白天越來越長,天也越來越熱。窗外樹葉已經變得油亮了,路邊的瓜果攤都開始掛西瓜和新土豆了。這會兒正是立夏后的頭半個月,氣溫忽上忽下,該多熱的時候還不是太熱,但潮氣重、濕氣多,身體已經開始經受初夏的考驗。
今天就聊聊入夏清補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分享3道家常清補湯,配上4個我們經常會遇到的誤區(qū)和建議。這些湯品都是日常常見的,不需要特意去找稀罕材料,孩子、大人、老人一碗喝下去,既調和了胃口、又增添了營養(yǎng)。希望能給跟我一樣的家長們一個實用的參考。
【入夏飲食的4個常見誤區(qū)】
湯越濃越有營養(yǎng)?其實不然
很多人喜歡大火猛煮、加大量肉骨,熬出乳白色濃湯,總覺得這樣才營養(yǎng)最好。其實這樣反而加重腸胃負擔,特別是夏天胃口本來就差,濃湯里的脂肪和嘌呤含量高,喝多了容易悶脹、上火、甚至肚子不舒服。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的腸胃更需要湯品清淡,入口順滑不過分油膩。
愛加冰塊冷飲解暑,反而傷身體
熱了就喜歡喝冷飲或把湯涼著喝,其實這樣最容易刺激腸胃,短暫解暑但會影響脾胃功能。特別是小孩子,夏天肚子疼、拉肚子很多和冷飲脫不了干系。真正好的“清補湯”,溫溫的喝入口,身體更舒服,也有利吸收。
濫用補品、藥材,效果適得其反
不少人聽說某些湯藥“清補”,就隨手往鍋里丟枸杞、黨參、當歸等。殊不知藥材并非人人適宜,過度補養(yǎng)反傷身,而且容易掩蓋湯品本味。普通家庭、“清補”優(yōu)先食療,食材足夠新鮮就好,無需過度追捧藥補。
夏天只靠蔬菜湯,忽略蛋白質攝入
為了追求清淡,很多家庭專做素湯,忽略了動物蛋白和豆制品的補充。雖然蔬菜湯清新,但蛋白質還是身體修復與成長的必需營養(yǎng)素。巧妙搭配豆腐、魚肉、瘦肉,滋補效果更均衡,大人小孩都受益。
【堅持“清補”,推薦3道常見家常清補湯】
冬瓜薏米排骨湯——清熱利濕,健脾消腫
冬瓜和薏米都是初夏應季的“去濕高手”,利水健脾,還能幫助身體去暑熱。搭配排骨,湯里蛋白和礦物質更加豐富,味道也被調和得更柔和。我們家每到夏天,幾乎隔三岔五就喝這個湯,老人說腫脹感減輕不少,孩子吃飯也有胃口了。
【做法】
排骨洗凈焯水去血沫,再洗凈備用。冬瓜帶皮切塊(嫩冬瓜皮薄可以不用削),薏米提前浸泡2小時。
砂鍋加足量清水,先放排骨和薏米,中火煮約40分鐘,后加冬瓜繼續(xù)燉20分鐘。
出鍋前加少許鹽,清淡為佳,不必重口味。
溫馨提醒:
薏米最好提前泡,避免熬制時間過長,冬瓜不要煮得太爛,保持口感和營養(yǎng)。舀湯時盡量多帶一點薏米和排骨,孩子容易夾著吃。
菜干豆腐瘦肉湯——潤燥健脾,溫和不膩
廣東老一輩都愛用菜干煲湯,味道獨特而溫潤。加豆腐和瘦豬肉,既補蛋白又去火潤腸,喝上一碗滿口清香。每次只要家人生口氣重或口渴沒胃口的時候,來上一鍋暖心又養(yǎng)胃。
【做法】
菜干提前泡發(fā)洗凈切段,瘦肉去筋切片,也可提前腌少許生抽。
豆腐切厚塊,滾水中焯一下去豆腥味。
鍋內加適量清水,先下菜干和瘦肉燉半小時,再下豆腐燉10分鐘。
最后加鹽調味,出鍋前可撒些蔥花(不加也可)。
溫馨提醒:
豆腐不宜下鍋過早,否則易碎。瘦肉選擇新鮮豬肉或雞胸肉都行。菜干清洗要到位,多漂洗幾次,減少咸味和雜質。
鯽魚豆腐湯——補鈣養(yǎng)胃,清淡鮮美
鯽魚性平味甘,夏天常喝清補又滋潤,蛋白和鈣豐富,適合全家飲用。加豆腐一起煮,湯汁濃白清鮮,特別適合小孩和老人。工作日忙碌也能半小時端上一鍋。
【做法】
鯽魚收拾干凈,用少量鹽、料酒腌十分鐘,鍋內放油,將鯽魚小火兩面煎至微黃。
加足量開水,大火煮開后撇浮沫,小火慢燉約二十分鐘。
加豆腐塊,再燉十分鐘,最后加鹽蔥花,少許白胡椒調味即可。
溫馨提醒:
魚要煎透再下鍋,湯才濃白無腥味。豆腐切大塊更耐煮,千萬別來回攪拌,容易碎。有小朋友的家庭,喝湯時注意魚刺。
入夏這段日子,廚房不需要奢侈的食材,也不必追求什么“網紅食譜”。合理避開常見誤區(qū),順應時令,選一兩樣清補湯食材,既能潤養(yǎng)家人的身體,也能留住一家人團聚的歲月煙火氣。湯品雖平淡,卻最滋人心。
愿你和家人在忙碌的立夏時節(jié),喝得踏實、吃得安穩(wěn)。別讓誤區(qū)絆住生活的腳步,日子清補一點,好胃口、好心情、好神氣,自然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