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知自己是過敏體質的情況下,女子故意抓撓皮膚,并以身上瘙癢、發紅過敏為由,要求酒店退款免除房費。為逃避法律制裁,還多次上網查詢與消費糾紛有關內容。5月14日,上游新聞記者從上海普陀公安分局了解到,在上海旅游的一個月里,嫌疑人王某靠這種方法白住了1個月酒店,目前因涉嫌尋釁滋事,王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這場荒誕的“霸王住店”鬧劇,撕開了部分人將“維權”異化為“犯罪”的扭曲邏輯,當“薅羊毛”的僥幸心理撞上法律紅線,最終只會將自己“薅”進鐵窗。
王某的“白住攻略”看似是鉆規則漏洞的“小聰明”,實則已構成完整的犯罪鏈條:一是其行為并非基于真實消費糾紛,而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蓄意逃避支付義務;二 是通過自殘偽造證據、虛構酒店衛生問題,完全脫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真實、合法”的維權前提;三是連續作案十余起,涉案金額超萬元,造成商家經營損失與公共資源浪費。
法律對“維權”與“敲詐”的界限早有界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索賠,可構成敲詐勒索罪;而王某多次跨區域流竄作案,擾亂市場秩序,更符合“尋釁滋事”的犯罪構成。與其說是“維權過激”,不如說是披著維權外衣的精準犯罪。
王某的案例并非孤例。從“外賣吃出蟑螂”到“網購惡意退貨”,部分人將“薅羊毛”異化為系統性欺詐,比如有人專研平臺算法漏洞,利用虛擬定位、P圖軟件偽造證據;比如黑產鏈條中,職業“羊毛黨”傳授話術技巧,甚至兜售“碰瓷教程”;比如社交平臺上,“白嫖攻略”被包裝成“生存智慧”,違法成本被刻意淡化。
這種畸形文化的滋生,源于僥幸心理,認為“金額小不立案”“商家息事寧人”,將法律威懾視為紙老虎;也因投機心態作崇,把“占便宜”等同于“高智商”,用違法手段證明“社會生存能力”。但司法實踐中,正當維權與惡意敲詐的關鍵區別在于是否存在“事實基礎”與“合法目的”,王某的行為這兩條都不符合。
看似“聰明”的個體投機,實則在摧毀市場信任基石,社會危害遠超經濟損失:商家為自保增設監控、提高服務門檻,最終推高消費成本;消費者真實投訴被預設為“惡意索賠”,維權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對這此種行為,為應該縱容。如果是職業化“碰瓷”團伙,更適用“惡勢力”認定標準,提高犯罪成本。
王某戴上手銬時仍不解:“薅羊毛也算犯罪?”這個問題本身,正是法治教育缺失的縮影。當“維權”淪為違法者的遮羞布,當“聰明”成為突破底線的借口,我們更需重申一個常識:法律不會為“小惡”網開一面,正義的天平也從不稱量違法者的年齡與借口。
社會文明的刻度,不在于有多少人能找到規則漏洞,而在于多少人愿以自律守護公平。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人生沒有“白住”的酒店,法治社會更沒有“免費”的午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