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殼魚在學術上叫做云斑尖塘鱧,是一種肉質鮮美的外來物種。這幾年由于人為放生和養殖逃逸等因素,該物種已經入侵了我國多個地區,特別是在廣東、廣西、江蘇、浙江等地區的數量會比較多。2024年7月,有位廣州釣友說當地河道中頻繁出現一種攻擊性很強的小型魚類,疑似就是筍殼魚。
據廣州釣友說,當天他釣魚的小河位于廣州城區的外圍,水質比市區河道好,是他閑暇時釣魚的好去處。之前他在這里釣到的都是羅非魚、太陽魚。可最近這段時間,他注意到河里出現了一種兇猛小魚,不僅數量多,而且搶食兇猛,影響到其它魚類咬鉤。
上周末,他像往常一樣來到河邊,僅僅釣了兩小時,就釣了十幾條這種魚。出于生態保護的考慮,他將體型小的都給放了,只帶了幾條大的回家。由于這種魚外形小、習性兇猛,釣友最開始以為它們可能是市場上常見的筍殼魚,但也有些不確定。于是為了確認魚的種類,他將照片發到了網上,希望有經驗的釣友或魚類專家能幫忙看看。
雖然筍殼魚在廣州地區的數量比較多,但這位釣友釣上來的兇猛小魚并不是筍殼魚,應該是我國的本土魚種,名字叫做沙塘鱧。沙塘鱧和筍殼魚同屬于鰕鯱魚亞目,因此在外形上長得比較像。沙塘鱧廣泛分布于黃河以南的江河、湖泊、溪流中。它們喜歡棲息在水底石縫或水草叢中,以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為食,因為習性比較兇猛,因此垂釣時很容易就能釣上來。
沙塘鱧在民間的俗稱非常多,在江浙一帶會叫它沙烏鱧,在湖北、湖南會叫它呆子魚,而在廣東、廣西則習慣叫它瞎嘎子。這種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江南地區是制作上等菜肴的主要食材。
不過由于棲息地減少和環境污染,野生沙塘鱧的數量已大不如前,它們幾乎都被筍殼魚給取代了。正因如此,廣州釣友能在那條小河中發現大量野生沙塘鱧是很難得的,同時也反映出這條小河的水質狀況良好,生態系統是健康的。不過,由于廣州釣友最后還是無法確定它們是不是沙塘鱧,不敢去吃它們,于是就把它們給養了起來。這些魚的兇猛本性很快就暴露無遺,僅僅是一夜之間,它們就捕食了魚缸里大量的小魚小蝦。
到底該如何區分沙塘鱧和筍殼魚呢?其實,只要掌握體型大小的特征就能輕松區分了。首先,沙塘鱧屬于小型魚類,成年之后的體長在10厘米左右,體重只有2兩左右。而筍殼魚則要大得多,即使是野生的在成年后也普遍在半斤以上,人工養殖的甚至可以長到三四斤。因此,如果釣到的魚在2兩以上,那很可能就是筍殼魚。
無論是沙塘鱧還是筍殼魚,它們的肉質都非常鮮美。特別是筍殼魚,由于體型大、出肉率高,在餐飲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筍殼魚作為外來物種,會對本土魚類構成威脅。它們不僅會捕食小魚小蝦,還會與本土魚類競爭食物資源和棲息地。因此,大家如果釣到了筍殼魚,建議不要放生它們,而是帶回家食用,以減少它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總的來說,這條小河中的沙塘鱧反映著生態的變化,它們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生態修復的希望。它們的回歸或許只是廣州水質環境得到改善的縮影,但足以讓人對未來充滿更多的期待。希望隨著當地生態保護工作的執行,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物種能夠重現廣州的河流,讓這座城市的生態重新煥發出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