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安,江蘇徐州人。現為西安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河山畫會會員,李可染畫院研究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陜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夜話終南事60cm×97cm 紙本設色 2024年
“自然觀”在山水畫中的抒發與把控
文/王保安
畫山水的人要對自然有敬畏之心,對山水的描繪從實際上是對天地萬物的描繪,在對萬物的表達中反映出了人與山水的關系。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身外的世界可以提供各種信息,通過感受自然中的各種變化,可以提醒或者說喚醒我們內心世界種種復雜的感受,進而豐富和塑造我們的內心世界。我認為從事繪畫的人要培養對自然的感悟,我們多去看看,多了解,我們會從中找到靈感,對自身的藝術有很大的啟示的作用。
潮州龍湫寶塔 61cm×48cm 紙本設色 2023年
強化對自然的觀察
如果面對景物時卻不知該怎樣表達,這就是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致、熟悉,對生活的體會也不夠深入,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景致,而缺乏對生活的整體感受。自然中有非常豐富的語匯,必須要深入觀察才能獲取,在這個過程中,常常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觀照,對于景物的觀察理解決定了如何去表現。其實觀察注重的不在于與物象外表的接近,而是物象與畫理的真實。用線的視角去提煉自然,把控對象的本質和意境,除表達它本體的自然形態與肌理之外,更要抓住自然中“形”之外的意趣。觀察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將所思所想表現出來,技法的產生,形式感的創造都從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中來,不僅要注意觀察四季自然的微妙變化,還要學會觀察生活,在也是理解客觀物象的必經之路。作品中的藝術美也是對生活進行觀察、體驗、思考的結果,通過藝術家的個性、理想和對生活的洞察力,改造生活的原生形態而使作品富有創造性。所以作品中的藝術美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而且也能參與到時代精神的建構過程中去,反作用于生活中,成為現實中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進而改變現實生活本身。這與藝術素養與思想境界密切相關。從根本上說,對于地域、人文精神層面的理解要基于對地域結構、人文元素的“知”,而后從心里生發出的感受,來轉換筆墨語言,才更有生活,更有高度。
鳳凰山海棠花谷 61cm×48cm 紙本設色 2023年
強化對細節的表現
好的作品從生活來但又高于生活,要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胸意,對于自然細節的表現一定要走進自然并深入自然。歷史上的畫家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不言寫生,但生活對于畫家的藝術發展卻有著一定的影響,即使在復古風盛行的清初,像“四王”輩的畫家也經常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在他們所題“臨”、“摹”、“仿”、“撫”某家的畫面上,依然透露出在生活中所見的山川氣象。身處自然中會有強烈的感受,這時再去畫時就要思考用什么形式表現地域特點。敏感于物,歸納、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技法、語言和符號,探索個體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面對寫生中遇到的自然物態,可以從中領略到造化之美。對于自然的描繪盡量的深入,寧可畫過,不能不夠。意味的表達要深刻,撲面而來的氣息要有現場感才能打動人心。小幅的作品,要求在語言上要豐富,從結構的角度運用點線面的相互配合的同時注意疏密變化,取舍要大膽,把握畫面的完整性、合理性和主題性。對于個人的情感因素的表達,應結合眼前的景,瞬間抓住第一感受,形成畫面的氣息。
分界嶺 60cm×97cm 紙本設色2024年
情感抒發是山水畫寫生與創作聯系的重要紐帶,主觀情感融人越多,畫面藝術處理成分越多,圖式就越鮮明,山水寫生既連接傳統,又指向創新,在山水畫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創作時把盡可能多的景融到一起,畫面中的內容,可能不是某一個地方,需要結合心境來完成的。畫面主題的明確表達需要在構圖方面下功夫,集中表現主題,省略掉關系中不起作用的部分。重視細節在畫面中的呈現,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出現,這要從整體的繪畫關系上出發,處理時要注意細節部分與主體部分的協調關系。在寫生的過程中已經從自然中提取了一部分元素,在創作時應當理性的繼續完成,第一手資料很可貴,從形式上,語言的表達上再入手,理性的再畫,感覺是不一樣的。
終南山泉圖60cm×97cm 紙本設色 2024年
無論作品大或小,筆趣要畫出來,不能太尊重客觀。在形式和表現語言上突出,更趨向個人符號化,但各部分要協調,語言之間整體協調。畫面主題要一直強化,其它的關系以主題為主,不能奪走了主體部分,造成畫面分散。細節刻畫在關鍵的部位,要深入進去,多觀察。畫面平均了要急時向兩極拉開,理性的處理畫面。畫面要團住,整幅的氣脈要連貫。各部分的關系不在位置上,不在關系上的時候就假,放不到畫面里,融不到一起。畫到中間階段畫不下去的時候,要理性的往下畫,探索過程中的所得最真實,是自己的東西。藝術創作的規律要遵循,才能有繪畫性。既要張揚個性,又要在表現方法上要獨立,更要有高度凝練的藝術語言。山水畫的創作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和對自然細節的表現,實現由寫生向創作的轉變,在寫生中發掘新的興奮點和表現語言,是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寫生與創作的關系密切,且界限日益模糊,但寫生始終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寫生的最終目的是創作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從何等高度去認識和把握它,直接影響到對藝術的認識水平。
西樵云門 97cm×59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強化對自然的認識
走入自然、深入生活,是山水畫創作中必須的一個過程,是以自然為觀照所進行的藝術表現活動的產物。在自然和體會生活的過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畫的時候才能夠將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在行走的過程中把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隨時記錄于心中。身處不同的地理環境,感受自然的不同意境,不同的地理條件所形成的獨特風景,只有在身臨其境時才能深切地體會到,這就是感知自然對于我們藝術想象和表現的作用。帶著感情,出來走一走,吸一吸泥土的味道一樣,讓土地厚重、淳樸的氣息印到骨頭里去,那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感情流露出來的才是感人的。面對同樣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用自己的辦法去表達,要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斷地行走也是為了保持對生活的探索和創作激情。
西樵幽徑 97cm×59cm 紙本設色 2020年
意境表現和主觀精神傳達,這都是緣于對自然的靜悟和觀照。藝術上的頓悟是來自長時間的苦求。靈感的到來雖然是偶然性,但里面隱藏著必然,長期積累,艱苦的探索是基石。《說文》中道:“悟,覺也。”對于生活的體驗,能夠不斷加深和豐富對大自然的各種印象,這一印象的積累,無疑會激發其藝術想象力,從而實現藝術創作中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傅抱石先生認為:“‘悟’是客觀景物反映到主觀意念上,重新組織成藝術形象的重要過程。經過藝術加工的景物,應該比原來的景物更集中,更美。”
枕流古琴 97cm×59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山水畫不僅是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更多的是一種“澄懷觀道”的思想。“一筆一墨”談起來容易,做起來的確要付出很多。以筆法墨法描寫不同的形象,“用筆”其實也是對自然體悟后物化的表現,將思想與情感通過這“一筆一墨”表達,也能體現出個人的繪畫風格及面貌。自然之美在于恒久,更在于不斷地發掘,其間多少妙旨亟待今人去領略認知。山水畫作層疊更替,傳統文化的美在現代更需用細致的手法去描繪。今贅述“自然觀”在山水畫中的抒發和把控,不為辯說大道理,只為闡明個人的理解和認識。
終南有巨石60cm×97cm 紙本設色 2024年
陜南印象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漩水坪凹地記寫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陜南牧歌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詩畫陜南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山谷農田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鄉村新貌 60cm×50cm 紙本設色 2023年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