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說,這是國家強大的見證 北京時間(5月17日)凌晨前后,中國國家絕世國寶——戰國子彈庫帛書《五行令》和《攻守占》,在漂泊近80年后,終于踏上了回家之路。
這兩卷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歷史文化的帛書,于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本是華夏大地的瑰寶,卻在1946年經非法途徑流落至美國。從此,它們在美國的博物館中,成為了被囚禁的“客人”,與故土分離,與祖國的文化母體切斷了聯系。
多年來,中國從未放棄過對它們的追索。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及眾多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從仔細研究帛書的歷史淵源,到尋找其流失海外的每一個關鍵證據,再到與美方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艱難磋商,這條追索之路充滿了坎坷與挑戰。
此次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將這兩卷帛書歸還中國,是中國在文物追索領域的重大勝利。這不僅意味著兩件珍貴文物的回歸,更象征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話語權的提升,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有力證明。它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有決心捍衛自己的文化遺產,任何非法掠奪中國文物的行為都終將無法得逞。
當中國國家文物局的代表在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鄭重地接過這兩卷帛書時,那一刻,歷史仿佛凝固。現場的人們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這是無數人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每一個中國人都為這一時刻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的國寶終于回家了。
這兩卷帛書,是打開戰國時期文化大門的鑰匙。《五行令》系統地闡述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理論,展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哲學思考。《攻守占》則詳細記載了冷兵器時代的城防陣法等軍事內容,為研究古代軍事戰略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它們的回歸,將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軍事等多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和契機,讓我們能更加深入地探尋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
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子彈庫帛書還有第一卷《四時令》仍未回歸。國家文物局已經明確表示,將繼續努力,推動《四時令》早日回家。我們相信,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關注下,《四時令》也必將回到祖國的懷抱,與《五行令》《攻守占》團聚,完整地展現其歷史文化價值。
此次國寶回歸,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啟示和思考。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研究,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同時,我們也要在國際上積極倡導文物返還的理念,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文物保護秩序,讓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都能早日回到自己的故鄉。
中國在不斷強大,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守護好自己的文化瑰寶。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在故土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