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已經發霉的面包、發芽的土豆甚至長毛的水果……為了不浪費,很多人洗一洗、切一切就繼續吃,殊不知有些食物一旦變質,很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再節儉也不能吃!
今天,我們整理了 7 種看似沒壞但有很多安全隱患的食物,大家生活中多注意,最好別吃!建議轉發給爸媽。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1.有哈喇味兒甚至發苦的堅果
不少人家里都有堅果,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會囤很多。但堅果熱量高,每次也吃不了多少,所以很容易就會被剩下。
堅果如果儲存不當,輕則容易氧化產生哈喇味兒,不僅影響口感和營養,氧化分解的產物刺激胃腸道而引起胃腸炎;[1]重則容易受黃曲霉菌污染,產生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一類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且耐高溫,280℃ 以下很難被破壞。[2]
如果是苦杏仁,毒就更加“立竿見影”。苦杏仁中的氫苷會在體內分解產生氫氰酸,吃上 20~60 粒就會中毒。[3]
預防建議:不要吃有苦味的堅果,堅果如果吃出了哈喇味兒、苦味,需立即丟棄,并漱口。花生、瓜子、核桃等霉變風險較高,建議購買小包裝并密封,放置在避光陰涼的地方保存。
2.泡時間長的木耳
總有人認為木耳泡久了,肉質更厚實好吃。但其實,如果泡得太久,很容易出現米酵菌酸中毒。
這是因為,米酵菌酸是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的耐熱毒素,這種菌喜歡在溫暖的環境中繁殖,產毒最佳溫度是 26℃,[4]所以夏季是中毒高發季。由于無臭、無味,所以即使被污染了也看不出來。米酵菌酸主要損害肝臟、腎臟和神經系統,不存在安全劑量,攝入 1 毫克就可能致命,致死率在 40% 以上。[5]
在以往發生中毒的案例中,泡發時間大多超過 1 天,如果控制在幾個小時內,一般不容易產生米酵菌酸。[6]根據比較試驗,散裝木耳更容易攜帶產生毒素的椰毒伯克氏菌。在 25℃ 以上的環境中泡發,米酵菌酸產生的速度快。[7]
圖源:寧海縣市場監督公眾號
預防建議:選擇正規的包裝木耳,在泡發前清洗干凈。泡發時間控制在 4 小時內,溫度盡量在 25℃ 以內(最好冷藏泡發)。在泡發過程中可以換 1~2 次水,如發現發黏或有異味及時扔掉。如果需要過夜,盡快放到冰箱中密封并冷藏,第二天盡早食用。
3.發芽的土豆
土豆能存放,不少人經常一買一大兜。但是放久了,發芽了,又舍不得扔,覺得挖掉芽吃沒什么。
但實際上,發芽的土豆里含有龍葵素。龍葵素是一種天然毒素,正常情況下,土豆中龍葵素的含量很低,含量一般為 5mg/100g~10mg/100g,但一旦土豆發芽、變綠,龍葵素含量就會急劇上升。在芽眼四周和變綠部位,含量極高,每 100g 可達 500mg,[8]因此食用是非常危險的。
人一旦誤食,輕則可能出現咽喉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癥狀;重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如果一次吃進 50g 已變青發芽的馬鈴薯(約含 200mg 龍葵素)就可發生龍葵素中毒。[9]
預防建議:在購買土豆時,盡量挑選表皮光滑、顏色正常的。儲存土豆時,最好將其放在陰涼、干燥、通風的地方(不超過 10℃),[10]避免陽光直射,這樣可以延緩土豆發芽的速度。土豆發芽或者表皮變綠,最好就別再吃了。除了發芽的土豆,沒成熟的青番茄也含有龍葵素,也不建議食用。
4.發苦的瓜果
瓜果發苦時,很多人可能會以“苦味敗火”不舍得扔。
但是這些本身不苦的葫蘆科瓜類(瓠瓜、絲瓜、西葫蘆、黃瓜等)變苦,是因為產生了苦味的葫蘆素。葫蘆素是一種熱穩定性較強的毒素,即使高溫烹飪也難以分解,這種毒素會攻擊神經系統,讓人頭暈、嘔吐、腹痛,甚至器官衰竭。湖南等多個省市的疾控中心,均在各家的官方網站上提醒民眾,要注意苦味瓜導致中毒。[11]
預防建議:挑選瓜果時,要觀察表皮是否有異常斑點或腐爛痕跡,選擇表皮完整無磕碰的。一旦發現不該苦的瓜果發苦,務必果斷丟棄,不要抱僥幸心理。
5.部分腐爛、發霉的蔬果
腐爛的蔬菜和水果,有人覺得去掉爛的部分就沒事兒了。其實即使去除腐爛部位,健康部分也可能已被細菌和霉菌污染,產生亞硝酸鹽、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
比如腐爛的生姜會產生毒性很強的黃樟素,即使是食用了少量,也可能會引起肝細胞中毒和變性,損害肝臟功能。[12]
除了毒素外,腐爛的蔬菜更容易產生亞硝酸鹽。有實驗發現,發霉的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是未發霉時的 2 倍。[13]長期吃這種菜,亞硝酸鹽會影響血液的氧氣運輸,出現皮膚、嘴巴變藍,出現貧血等問題。
圖源: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預防建議:蔬菜應現買現吃,避免長時間存放。一旦發現蔬菜部分腐爛,最好就整個丟掉,不要抱僥幸心理食用剩余部分。
6.紅心的甘蔗
紅心甘蔗不是含糖高,而是發生霉變的表現。
每年的 2~4 月,天氣逐漸回暖,甘蔗容易被節菱孢霉菌污染,會產生 3-硝基丙酸,出現“紅心”。
3-硝基丙酸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進入人體后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中毒潛伏期短,一般數分鐘到數小時,初期表現為消化功能紊亂,如惡心、嘔吐、腹痛等,隨后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目前,3-硝基丙酸中毒尚無特效解毒劑,只能對癥治療。[14]
預防建議:購買甘蔗時,注意觀察切面顏色,如果發現紅心或有酒糟味等異常,咱就不要買了。如果買了整根回家啃,發現異常及時扔掉,其他無紅心的部位最好也不要吃了,因為毒素可能滲透到其他部位。
7.死掉的螃蟹
螃蟹雖鮮美,但死了的螃蟹咱就別吃了,風險大于收益。
螃蟹尤其是河蟹,屬于雜食性動物,除了活物,也會吃一些腐爛的食物,攜帶大量細菌。一旦死亡,其體內細菌會迅速繁殖,分解蟹體中的蛋白質,產生大量組胺等生物胺類物質。
組胺具有較強毒性,即使烹飪后也無法完全消除。有實驗發現,這些胺類物質,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15]在 20℃ 溫度下 3 小時和 12 小時,組胺含量分別為 6.3mg/100g 和 7.4mg/100g。[16]而 8mg 組胺就會讓人輕微中毒,100mg 就會出現嚴重中毒。[17]
食用死蟹可能導致過敏性中毒,出現皮疹、瘙癢、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預防建議:購買螃蟹時,挑選鮮活的,不要因為死蟹便宜而購買。烹飪前如果發現螃蟹已死了幾小時了,咱就別吃了,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上面這些看似沒壞實則有健康隱患的食物,你吃過嗎?趕緊停止吧,快把這篇文章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
參考文獻
[1]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
[2]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List of Classifications.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list-of-classifications
[3]王玲,韓桃花.兒童苦杏仁中毒10例分析[J].中國優生優育,2012,18(04):253-254.
[4]陳佳.椰毒假單胞菌中毒機理及其預防措施研究[J].糧食流通技術, 2019, 000(013):102-104.
[5]耿雪峰,張晶,莊眾,等.2002-2016年中國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報告事件的流行病學分析[J].衛生研究, 2020, 49(4):3.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20.04.024.
[6]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米酵菌酸-不常見但可致命的毒素.https://www.cfs.gov.hk/s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213_01.html
[7]寧海縣市場監督公眾號
.“食安科普指南”第3期:黑木耳米酵菌酸中毒?怎么預防.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DM4MjQxNA==&mid=2247535114&idx=1&sn=a6c1120e750556b5e9394b12646cf776&chksm=c1d4afabf6a326bdc82583767f0eb711de32c0d727d5075f1be1ef7e34aa0449ef057e4c1eba&scene=27
[8]維基百科.茄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84%E7%A2%B1
[9]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發芽馬鈴薯中毒防治知識.https://wsjkw.gd.gov.cn/qmjk/content/post_2517477.html
[10]董曉茹,沈敏,劉偉.龍葵素中毒及檢測的研究進展[J].中國司法鑒定, 2013(2):7.DOI:10.3969/j.issn.1671-2072.2013.02.009.
[11]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湖南中心:謹防苦瓠瓜中毒.https://www.hncdc.com/html/web//education/jiankangtishi/1717.html
[12]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過量食用生姜對健康危害大 這種姜千萬不要買.https://wsjk.tj.gov.cn/JKJY5233/JKZS7782/202008/t20200828_3578455.html
[13]周根娣,盧善玲.上海市主要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及加工處理后硝酸鹽. [J].環境污染與防治, 1989, 11(6):2.DOI:CNKI:SUN:HJWR.0.1989-06-010.
[14]吳夏明,沈萬寬,羅明珠,等.甘蔗赤腐病及其病原菌研究進展[J].中國糖料, 2015, 37(6):5.
[15]孟勇.中華絨螯蟹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貯藏過程中生物胺的變化[J].食品科學,2013,(16):331-335.
[16]夏文水,許艷順.河蟹死后蟹肉中生物胺,TVBN及TMA含量變化研究[C]//2007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暨水產微生態調控技術論壇.0[2025-05-10].DOI:a3ffacaa86784ac6aaab6ca067ebceb6.
[17]汪應瑞,張玉石.進食死河蟹后死亡1例報告[J].罕少疾病雜志, 2015, 22(6):2.DOI:CNKI:SUN:HSJB.0.2015-06-027.
[18]王霄曄, 任婧寰, 王哲, 翁熹君, 王銳. 2017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監測, 2018, 33(5): 359-364.
[19]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純 注冊營養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