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又要“血洗”零售業態?在外賣大戰將即時零售重新帶入大眾視野之后,總能看到實體商家的擔憂。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即時零售的迅猛勢頭。新事物的出現是對舊事物的繼承發展,即時零售是對實體零售、乃至傳統電商的變革,而不是摧毀。因此對商家來說,即時零售雖然帶來挑戰,也必然伴隨著機遇。
即時零售現狀:跑馬圈地,規模擴張
京東美團互相叫板、餓了么淘寶橫插一腳,此次打得熱火朝天的外賣大戰,其實正宣告著即時零售的新一輪競爭來臨。
為什么這么說?從用戶層面看,外賣對應的是用戶的高頻需求,目前的即時零售對應低頻需求,二者的共同點是對即時性的高要求;從平臺層面看,即時零售是對外賣的延伸,已有配送網絡、商家資源、用戶基礎的平臺更占優勢,而品類更豐富的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帶來新的增量。
在當前電商行業增長趨緩,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新增量”是一個多么誘人的詞。
實際上,即時零售不是新概念,而且仍在高速增長。據商務部數據,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就達到6500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萬億,2030年將突破2萬億元,未來5年復合增速達到15%,是具備確定性的增長賽道。
圖源聯合資信
高速增長背后是激烈的競爭——平臺大力投入資源、推出扶持政策,互相傾軋,在未來兩三年間,美團宣布閃電倉數量將從超3萬個增長到超10萬個,餓了么放言將開出10萬家“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京東則意圖將50多萬家合作門店提升到150萬家。
另一邊,個體商家卻面臨“賣一單賠一單”的困境。為了吸引客戶,低價戰愈演愈烈,起送價從最初的20元降至現在的9.9元,甚至0元起送,在數量迅速增加的同行競爭下,不少商家平均客單價縮水了40%。與此同時,平臺抽傭高企、配送成本攀升,讓中小商家在內卷中艱難求生。
挑戰和機遇:效率與利潤的博弈
在即時零售的高速發展進程中,商家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目前來看,即時零售的發展并不均衡,規模效應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大多數商家只是“炮灰”,如果不改變發展方向,剩下的商家也舉步維艱。
首先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三四線城市的即時零售滲透率較低,出現商家扎堆在一二線城市卷低價的現象。
其次配送品類不均衡,大眾對即時外送的印象還與餐飲綁定,配送的非餐飲品類占比較低,而非餐飲類實際上是在搶傳統電商的生意,用戶的消費習慣還有待扭轉。
最后,即時零售的配送成本較高,配送效率還需提升,因此有的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會采用“眾包騎手+商家自配送”模式,在閑暇時間自行配送一些近距離的訂單。
但挑戰與機遇是一體兩面的。一二線城市陷入低價競爭的同時,2024年1-8月,美團的縣域訂單量同比暴漲54%,有望成為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縣域用戶對即時性的依賴不亞于城市用戶,如母嬰急用、節日酒水禮贈、深夜購藥等場景下的緊急需求,但又沒有城市用戶那么多樣化的選擇,因此不少觀點認為,“即時零售的終極戰場在縣城。”
此外,隨著全供應鏈管理、全流程數字化發展,科技的賦能也在逐步提升分揀與配送效率,AI選品、無人機配送等技術已經有平臺進行探索。
破局之道:別再“彎腰撿鋼镚”,實現“價值競爭”
即時零售的競爭焦點需要從流量轉向效率,面對內卷,商家可以從兩方面突圍:
一是技術賦能效率,提升傳統供應鏈響應速度。即時零售的核心是“快”,而供應鏈效率直接決定了履約成本與用戶體驗。例如閃電倉采用AI補貨系統和動態定價算法,AI補貨系統能夠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銷售趨勢,自動調整庫存水平,應對訂單波動;而動態定價算法能根據庫存情況、市場需求、競對價格策略等,實時調整商品價格。
二是差異化定位,避開平臺低價戰。即時零售在高速發展中,涌現出許多新興賽道或細分領域。如今已有商家入局寵物糧、鮮花、下沉市場的縣域生鮮,探索“服務+零售”的混合模式,形成自己的差異化。
即時零售的終局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過技術、供應鏈與用戶洞察的深度整合,讓商家在“快”與“省”之外,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