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5月17日電(記者 趙曉 祁建月)兩只鸮相背而立,圓目炯炯,勾喙尖利,氣勢凜然,略顯呆萌。5月17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這件商代銅鸮卣成為山東博物館展廳內的“明星展品”之一。
圖為商代銅鸮卣,X光照片顯示其內盛酒液。趙曉 攝
當天,“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泉·城歷史文化特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展覽選取山東省和濟南市13家文博和考古單位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共計57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5件。在未來近5個月的展期內,它們將帶觀眾探尋史前至明清時期古城濟南悠長的文脈。
銅鸮卣率先映入觀眾眼簾。“這件文物于2010年在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是一件盛酒器。其內部存留液體,經檢測證實為距今約3000年的蒸餾酒,填補了商代至漢代中國蒸餾酒的空白。”濟南市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工作人員劉子琪向記者揭秘道。
據了解,銅鸮卣在地下埋藏過程中已經銹蝕,銅銹將器蓋與器身緊密連接,密封性良好。今年年初,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組織開展大辛莊遺址出土青銅器修復研究工作,對銅鸮卣銹蝕部分進行處理,打開器蓋,通過專業檢測證實容器內的液體為蒸餾酒,將中國發現蒸餾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蒸餾酒之外,該酒器內側還發現有族徽銘文。“銘文呈‘一人執一戈一盾’樣式。”劉子琪稱,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重要據點,銘文的發現為研究遺址性質和地位、商代宗族組織、族群關系等提供了新的文字資料。
沿著時間軸線向展廳深處探索,一枚2000多年前的雞蛋引觀眾駐足。這枚雞蛋出土于濟南洛莊漢墓,該墓葬的3號、4號坑發現有大量的炭化谷物、豬羊等動物骨骼以及一批雞蛋、魚骨。“它的外觀與我們現在食用的雞蛋別無二致,出土時被泥土覆蓋,能完好保存,非常難得。”劉子琪說。
圖為西漢雞蛋。趙曉 攝
在展覽正中的顯眼位置,濟南市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西漢彩繪載人載鼎陶鳥、西漢彩繪負壺陶鳥、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整齊亮相。它們均出土于濟南無影山漢墓,是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生動再現了2000多年前的宴飲場景。“陶盤上共有21個人物,分為樂工、觀賞者、表演者三組。中間的表演者栩栩如生,有的舞動長袖,有的表演雜技。”劉子琪告訴記者,同期出土的另外兩件“鎮館之寶”均帶有陶鳥元素,形象來自當時的鳩鳥,其有長壽吉祥的寓意,寄托漢代人的美好愿望。
圖為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趙曉 攝
此外,展覽現場的危山漢墓兵馬俑,形象地反映了漢代貴族盛大奢華的出行場景,于2003年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危山漢墓兵馬俑坑也是當時中國繼秦始皇兵馬俑、陜西咸陽楊家灣兵馬俑之后,發現的第三大兵馬俑坑。
濟南依泉而生、因泉而興,素有“天下泉城”“世界泉都”的美稱。本次特展集結濟南境內城子崖遺址、大辛莊遺址、章丘女郎山戰國墓等眾多古跡遺存,彰顯古城歷史文脈的連續性。同時,貝幣、陶器、金器、瓷器等各類文物,向觀眾“娓娓講述”濟南如何從魏晉以前夾處濼水和歷水之間,一步一步發展為明清“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格局。
據悉,“濟南泉·城歷史文化特展”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山東博物館主辦,濟南市博物館、濟南市考古研究院承辦。(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