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光明日報通訊員 肖雄
近日,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屯腳鎮的萬畝薏仁米基地里,無人機正在作業。
當地做好土特產文章,小小的薏仁米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興仁市成為占全球七成市場份額的“中國薏仁之鄉”。“沒想到,這小雜糧里有大文章哩!”當地群眾頗為自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們正全力打造‘中國薏仁硅谷’。”站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場,薏仁米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顯貴吐露出發展的雄心:投資2.3億元的薏仁米國際交易中心即將封頂,智慧倉儲系統實時監測12萬噸倉儲量,數字化烘干中心日處理能力突破500噸。這座高原小城,已握緊全球薏仁產業定價權。
云貴高原饋贈給興仁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年均288天無霜期、富含礦物質的紅壤,孕育出支鏈淀粉含量冠絕全國的“黃金珠”。通過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當地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專屬育種基地,良種覆蓋率超98%,讓“興仁薏仁”這張地理標志名片越發閃亮。
記者來到巴鈴鎮大普村,田間課堂正在教學,村支書歐榮漢帶著村民正在學習種植技術。“‘千萬工程’經驗告訴我們,產業興旺要靠組織化經營。”歐榮漢說。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該村訂單農業覆蓋率達100%,戶均增收突破8000元。種植大戶李成義望著田野說:“現在種的是‘放心米’,訂單直接連到粵港澳的餐桌。”
隨著薏仁米的產量攀升,產業鏈日漸清晰:種質研發、物流加工、包裝設計、電商銷售,一連串的企業在興仁“冒”了出來。在貴州興仁薏仁米產業有限公司車間里,薏仁精油生產線高速運轉,藥食同源產品研發實驗室燈火通明。“我們開發出68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提升了300%。”總經理夏召和展示著新研發的薏仁肽產品,這套投資1.2億元的生產線,讓薏仁實現價值最大化。
“趕上了‘粵黔協作’這班高速列車,我們的薏仁米不僅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全國,還走向了全世界!”興仁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家義指著實時交易大屏向記者介紹。只見一筆筆來自日韓和東南亞的訂單信息閃爍跳動,成交量的柱狀線節節拔高。
李家義介紹,當地還抓住“大灣區菜籃子”機遇,在惠州市設立的薏仁米展銷中心,每天發出3000單“薏仁絲苗米”組合裝,“圳品”認證讓產品提升溢價25%。如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同步擴大,銷售量不斷增長。
種業安全關系著產業根基,在粵港澳大灣區(興仁)種源創新中心,科研人員正在攻關第四代高抗病品種。“我們要把‘農業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技術負責人高永林介紹,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新品種畝產突破400公斤,帶動21萬畝種植基地全面升級。
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走上世界餐桌”,興仁薏仁米產業的躍升之路,正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如今,這條“黃金產業鏈”串起4.2萬農戶,帶動縣域GDP增長貢獻率達18%,繪就了“一縣一業”的富民畫卷。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