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路橋位于上海市普陀區東部,南北向跨蘇州河,南接昌化路,北接中潭路,是蘇州河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中承式肋拱橋。
橋址原為潭東渡,建國初在原渡口建造了1座長約50米、寬4米的7孔人行木橋,以當時歸化路命名為歸化路橋。
老地圖中的歸化路橋
1957年,歸化路改昌化路,橋亦易為今名。兩岸有上海第三紡織機械廠、上棉二廠、申新九廠、寅豐毛紡廠和上海面粉廠等工廠,數萬工人日常通勤。
昌化路橋西側蘇州河河道
后來,因木橋跨徑小、橋身低矮,影響水上交通,行船事故多發,成了蘇州河上的“老虎口”,且木結構受損嚴重,遂決定重建。1974年9月建成通車,新橋為鋼筋混凝土車行橋,長48.98米,寬13.7米,其中,車行道寬8.6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米,梁底標高6.5米。
重建后的昌化路橋
新橋上部結構主要承重構件是兩根鋼筋混凝土箱型拱肋,中距9.6米支撐在橋臺上。此外,從梁底至車行道面的建筑高度僅為50厘米,使它成為當時蘇州河上最“薄”的橋。這次成功的嘗試,顯示出當時橋梁設計、施工技術之精良。該橋為當時普陀區蘇州河上第七座車行橋,南接昌化路,北連潘家灣路,是普陀區東部連接浜南、浜北的重要孔道。但因橋北潘家灣、潭子灣棚戶區的道路彎曲狹窄,車輛通行仍相當不便。
橋下船只通行順暢
1998年,昌化路橋橋面
1998年,昌化路橋北堍西側道路
1998年12月, 昌化路橋附近,“兩灣一宅”地區正式啟動改造。“兩灣一宅”由潘家灣、潭子灣、王家宅組成,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上海市區最大最集中的危棚簡屋集中區。截至2003年9月,“兩灣一宅”一、二、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昌化路橋北堍的中原兩灣城拔地而起。這次改造被喻為上海城市改造的“淮海戰役”。
“兩灣一宅”改造前老照片
為配合“兩灣一宅”舊區改造,改善跨越蘇州河的交通擁擠狀況,2000年12月16日,昌化路橋老橋拆除,次日重建新橋工程開工。這次改建后,昌化路橋跨度為49米,橋寬24米,按二快二慢單幅路設置。為適應蘇州河景觀河道的要求,昌化路橋型基本按原橋的建筑風格,為中承式肋拱橋。橋梁標高與原橋一致,確保沿河兩側道路的平穩相接。裝飾及欄桿采用不銹鋼管和復合玻璃及鑄鐵花板,橋梁底兩側用鉛復板包裝成弧形面,整個橋梁選用與中遠兩灣城建筑風格相協調的色彩進行裝飾。橋北堍與延伸辟筑的中潭路相接,從而使該橋真正成為普陀區東部溝通蘇州河南北的重要交通干道。
2004年,上海蘇州河龍舟友好邀請賽在蘇州河江寧路橋段至昌化路橋段舉行(徐正魁 攝)
2016年,昌化路橋及潭子灣周邊鳥瞰(鈕一新 攝)
2021年7月,蘇州河中遠兩灣城岸線貫通開放,標志21公里蘇州河普陀段岸線全部貫通開放
2021年底,昌化路橋南堍東側,大洋晶典·天安千樹購物中心(一期)開業(王建斌 攝)
2022年,昌化路橋北堍中遠兩灣城鳥瞰
2022年12月,在昌化路橋南堍東側,昌化路碼頭作為“悠游蘇州河” 水上航線首批四個碼頭之一,正式投入試運營。這一項目將城市水脈和歷史文脈相結合,深度融合城市風貌、文化基因、國際視野和市民生活,是打造蘇州河精品旅游的重要一步,為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活力。
蘇州河旅游水上航線開通(鈕一新 攝)
昌化路碼頭(胡金盦 攝)
昌化路橋畔步道(達成 攝)
夜景鳥瞰(印造林 攝)
近年來,入境游市場蓬勃發展,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不少游客將昌化路橋南堍東側的天安千樹和M50創意園作為探索中國的“打卡第一站”,“China Travel”和“Shanghai Travel”“Putuo Travel”的熱度持續飆升。
2025年,游客們在昌化路橋上留影(胡俊 攝)
千樹櫻花季
昌化路橋北堍東側蘇河步道(胡俊 攝)
蘇州河游船午餐航班在昌化路碼頭首航
昌化路橋西側蘇州河河道(胡俊 攝)
原標題:《普陀印記·“橋”見變遷,一起來看昌化路橋的故事》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題圖來源:童培捷 攝
來源:作者:胡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