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數據顯示,上海持證聽障殘疾人有近9萬人。為了讓這些特殊群體就醫更加便捷,上海已有八家醫院開設了“助聾門診”。在普陀區人民醫院,每個周三下午開設的助聾門診已經持續了六年的時間,特殊的無聲對話,為聾人患者暢通了就醫路。
“在家里就是這個狀況,包括穿衣服、穿鞋子都不行。”黃阿姨是位聾啞人,她正在手語翻譯志愿者的幫助下,向普陀區人民醫院中醫科的醫生咨詢腰痛的毛病。
每周三,普陀區人民醫院里,這樣特殊的就醫服務已經成為常態。
助聾門診手語翻譯老師邊海楨快速將病人自述的癥狀轉化為醫生的診療語言:“腰痛一個多月,彎腰困難,伴有酸麻感,術后恢復期無慢性病史……”
上海的持證聽障殘疾人約有近9萬人,光普陀區就有5000多人,聾啞人同樣也有就醫需求,當他們去到醫院時,溝通成了最大的難題。“她會有一些肢體的動作,但是我很難理解她的這個意思。”中醫科劉曉燕醫生回憶起初診場景仍覺無奈。婦產科蔣漪樺醫生更遭遇過“說了十句卻觸不到痛點”的溝通窘境。
為了打破這種困境,2018年,普陀區人民醫院在區殘聯的協助下,開設了助聾門診,每周三下午開診,很多人慕名而來。診室外,從靜安、桃浦到紹興、福建的口碑輻射清晰可見。手語翻譯邊海楨在候診區快速解碼患者的手勢。她告訴記者,很多聾人跨區轉三趟公交趕來,就為周三助聾門診。
邊海楨和邊海芳兄妹倆,從普陀區人民醫院成立"助聾門診"以來,就是這里的專職手語翻譯。兄妹倆的父母都是聾啞人,以前他們經常陪父母去看病,深知聾啞人看病的不易。“初次接觸時,那種慌張不安的眼神太熟悉了。”專職手語翻譯邊氏兄妹深有體會。“醫生想要知道你這個刺痛哪里來的?要做造影檢查。”
做志愿者時間久了,兄妹倆甚至對一些醫療手段,開創了自己的手語表達。診室里,“這是CT,核磁共振要這樣表達。”這些獨創手勢經過數百次驗證,如今通過形象化演繹,連復雜檢查都能精準傳達。“舒服點了嗎?”醫生輕聲詢問,邊海楨同步轉譯手勢。“好一點了,謝謝你。”這里的手語翻譯,獲得了聾人們的交口稱贊。
如今,普陀區人民醫院已經建立起了三個層次的助聾團隊,有專業手語翻譯老師、和20多名志愿者,還有些醫護人員也學會了基礎的手語。志愿者張鳳珠每周三雷打不動到崗:“服務一個病人就很欣慰,畢竟我也能發光。”“過去是我們單方面輸出,現在是雙向奔赴。”醫院婦產科醫生蔣漪樺看著患者用手語流暢描述病情,感慨萬千。
普陀聾協主席朱德春見證著改變:“從前小病硬扛、大病延誤,現在終于敢放心看病了。”
六年來,每周三下午的這個門診,從一開始只有幾個聾人患者到如今每次二三十個、最多五十多個患者就診,助聾門診幫到了很多人,而他們服務的外延還在不斷擴大。普陀區人民醫院宣傳(文明)科科長兼社工部主任徐靜娟透露,他們醫院已有住院聽障患者通過視頻翻譯系統完成術前溝通。能夠為這些特殊的群體帶去更加多的溫暖,志愿者的服務將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也期待,助聾門診的模式會在更多醫院推廣,讓聾人患者的就醫需求被看到被回應,讓他們的“無聲世界”被更多人聽見和理解,是這座城市的溫度,也是擔當。
看看新聞記者: 劉桂強
編輯: 朱玲敏,張予洋
責編: 徐笑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