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增城區珠江鋼琴集團總部展廳里,一架三角鋼琴上擺放著“全球每四臺鋼琴就有一臺珠江造”的銘牌。
然而,這個曾占據中國家庭音樂教育半壁江山的“隱形冠軍”民族品牌,卻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營收暴跌40%、虧損2.36億元的成績單。
當“樂器之都”的光環遭遇市場寒流,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國城市中產階級家庭教育消費觀的深層變遷。
鋼琴“退燒”:雞娃經濟的風向標失靈
“十年前家長問‘學鋼琴能不能加分’,現在問‘學編程、AI還是無人機’。”廣州某琴行負責人陳穎的觀察,道出了鋼琴產業遇冷的核心——藝術培訓的功利性價值正在被中產家庭重新評估。
珠江鋼琴的黃金時代與“學琴熱”高度綁定。2013年頂峰時期,中國鋼琴年銷量超40萬臺,琴童數量突破3000萬。彼時,鋼琴被視為“階層躍遷”的象征:考級證書能為升學鍍金,演奏技能可點綴素質教育履歷。然而隨著教改政策調整,藝術特長生加分取消、美育納入中考范圍但標準模糊,鋼琴的“實用價值”逐漸讓位于更“高效”的學科競賽和科創培訓。
“家長陪伴時間越來越少,自然要選擇‘性價比’更高的興趣班。”教育學者王舟指出,一線城市雙職工家庭平均每日親子時間不足2小時,而鋼琴需要長期陪練和資金投入(年均2萬-5萬元),在編程、AI、機器人設計、無人機操作、演講等“硬技能”培訓的擠壓下,鋼琴正從剛需淪為“奢侈品”。
藝術教育的“實用性陷阱”
珠江鋼琴財報顯示,其子公司珠江埃諾藝術教育2024年關停23家門店,而同期主營智能樂器的珠江凱瑟堡業務增長17%。這一反差印證了市場新趨勢:家長更愿意為“看得見效果”的藝術消費買單。
“孩子學了一年鋼琴,不如機器人比賽拿獎狀有用。”北京海淀家長林雯的感慨頗具代表性。在短視頻和AI工具普及的今天,鋼琴演奏的展示場景被極度壓縮,而機器人、編程等技能卻能通過賽事、考級快速轉化為簡歷素材。藝術培訓行業研究者張明認為:“當‘有用’成為教育投資的首要標準,鋼琴這類長周期、低顯性回報的項目必然遇冷。”
值得注意的是,珠江鋼琴曾試圖轉型教育服務,但未能突破“賣琴—培訓”的傳統鏈條。相比之下,新興智能樂器品牌通過AI陪練、線上考級等輕量化服務,反而更契合碎片化育兒需求。
回歸本質: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面對鋼琴產業的轉型陣痛,或許更應反思:當我們在談論“藝術教育”時,究竟在談論什么?兒童心理學家黃悅提出:“藝術的核心價值不是技能,而是感知力、專注力和情緒調節能力——這些恰恰是當代孩子最缺失的。”
所有家長謹記,陪伴孩子很重要,牢記這些不花錢但重要的成長必修課:
“發呆時間”保衛戰:每天留出30分鐘無目的自由活動,培養內驅力和創造力;
家庭對話日:每周一次“不評價只傾聽”的平等交流,替代說教式溝通;
自然觀察筆記:用樹葉、云朵等免費素材訓練觀察與表達;
失敗體驗課:允許搞砸小事(如打翻牛奶),建立抗挫力;
家務承包制:通過整理書包、洗碗等日常任務培養責任感。
“珠江鋼琴的困境不是音樂的困境,而是功利教育對成長本質的偏離。”黃悅總結道。當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比“會彈什么”更重要的是“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許才是產業與教育真正的轉機。
(本文所有人名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