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的山水之間,一座凝聚著中巴兩國人民深厚情誼與共同期望的水電大壩正在拔地而起。它不僅是一項重大的基礎設施工程,更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的關鍵項目,承載著巴基斯坦能源轉型、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希望,而它的背后是中國企業的卓越智慧、頑強毅力與責任擔當。
以莫赫曼德水電站大壩施工為例,其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的斯瓦特河上 ,自2019年9月20日正式開工,總裝機容量達80萬千瓦。這一綜合性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集發電、防洪、灌溉、供水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建成后將對巴基斯坦產生深遠影響。
施工過程中,中國建設團隊面臨著諸多棘手難題。當地復雜的地質條件如同隱藏的暗礁,給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應對復雜地質時,建設團隊采用先進的地基處理技術,為大壩筑牢根基,確保大壩基礎穩固。多變的氣候環境也增添了施工難度,高溫、暴雨、沙塵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夏季,酷熱的天氣讓施工現場的溫度急劇升高,對施工人員和設備都構成了嚴峻考驗;而雨季的強降雨又可能引發洪水等自然災害,威脅工程進度與安全。但中國建設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先進的技術以及頑強的斗志,一次次成功化解危機。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建設團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混凝土澆筑環節,為保證混凝土質量和施工效率,引入智能溫控系統。該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并通過自動化設備精準調節冷卻水管的通水流量和水溫,有效避免了混凝土因溫度應力而產生裂縫,確保了大壩混凝土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同時,針對大壩填筑施工,采用先進的大型機械化施工設備和信息化管理手段,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填筑材料的運輸、攤鋪和壓實過程進行精確控制,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保障了大壩填筑的質量和進度。
施工期間,中國企業高度重視與當地的合作。一方面,大量雇傭當地工人,為當地創造了近6000個就業崗位,極大地緩解了當地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培訓等方式提升當地工人的專業技能水平。定期組織技術講座和實操培訓,中國技術人員手把手教導當地工人操作各類施工設備,傳授混凝土澆筑、鋼筋綁扎等施工工藝,培養了一批批技術熟練的當地產業工人,為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建設儲備了人力資源。
莫赫曼德水電站大壩施工只是中企在巴基斯坦眾多水電項目的一個縮影。此前建成的塔貝拉五期水電大壩,在建設時面臨“地獄級”施工條件,壩址處于三大地震帶交匯處,地質條件復雜,夏季高溫可達55℃,冬季又有暴雪封鎖運輸線。中巴團隊勇于創新,首創“智能抗震矩陣”,在壩體植入3200個傳感器實時監測形變;采用“冰川速凝混凝土”技術,解決了低溫環境下的混凝土澆筑難題。最終這座高達148米的大壩成功合龍,以每秒9000立方米的泄洪能力改寫南亞水利史,讓50萬巴基斯坦家庭首次迎來24小時不間斷供電 ,其碳減排量更是相當于新增2.4萬平方公里熱帶雨林。
這些水電大壩項目的建設,對巴基斯坦意義非凡。在能源供應上,有效緩解電力短缺問題,為工業生產注入動力,為居民生活帶來光明與便利;在防洪灌溉方面,能夠調節河流流量,減少洪水對下游地區的威脅,保障農業灌溉用水,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推動當地經濟繁榮;在民生改善層面,穩定的電力供應和充足的水資源,提高了民眾生活質量,增進了民眾福祉。
中企承建巴基斯坦水電大壩施工,是中巴兩國友好合作的生動實踐。它不僅展現了中國基建的雄厚實力與技術水平,更彰顯了中國企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擔當。在未來,隨著這些水電大壩項目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必將為巴基斯坦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中巴友誼之花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