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既認為根(眼、耳等)境(色、聲等)相合,才有識的發生,如何又說萬法唯識呢?
唯識家認為我們眼識所見的色,耳識所聽的聲,鼻識所嗅的香,舌識所嘗的味,身識所觸的堅、濕、暖、動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識依著五根托外界事物為“本質”而變起的“影像”。所以識有兩種功能:一種就是能夠變起影像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種是能夠了別影像的功能,叫做“見分”。我們的一切知覺無非是自己識上的見分對相分的了別而已。
這種說法,只能說明我們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說明唯識的道理,因為照唯識家的說法,也必須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見分,換句話說,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識的發生,根與境都是離開識而存在的,倒是識不能離開根境而存在。
唯識家主張六識之外,還有兩個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末那意譯為“意”,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它有一個單純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斷地執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便有愛憎、好壞、是非、彼此種種意識活動。阿賴耶意譯為“藏識”,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種子”不使失壞。“種子”在這里是一個借用的名詞,它的實際意義是能力,或者是潛勢力。阿賴耶藏的種子有兩類:一是名言種子,“名言”用現代語說,就是概念。我們前七識所見聞覺知的東西留著印跡于阿賴耶識上面,用唯識家的術語,這叫做“薰習”,好像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著香氣那樣。薰習所成的便是作為潛勢力而存在的種子。二是業種子,就是我們的意識所造的善業、惡業熏在阿賴耶識上的種子。由阿賴耶所藏的二類種子變起現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現起前七識(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它們是阿賴耶的相分)。這身心宇宙的變起,叫做“現行”(現在的活動)。于是再由現行薰習名言種子和業種子而有未來的身心宇宙的變現。這就是瑜伽系的“阿賴耶緣起論”。
——《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 97872001356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