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穹頂下躺平,百萬粒子流瀉成晝夜;指尖觸及的龍鱗傳遞著遠古溫度,肺泡裝置的呼吸與心跳同頻共振;當裸眼3D巨龍沖破巨屏,整個展廳被“硬控”在屏息凝神的瞬間……7月25日,記者走進中華藝術宮,全球首個以《山海經》神獸為主題的沉浸式裸眼3D裝置藝術展——《山海經之燭龍秘境》正掀起觀展熱潮。在2000平方米的“燭龍秘境”中,傳統文化與前沿科技產生碰撞,讓觀眾在上古神話的背景下展開一場奇幻的星際旅行。
“在西方,龍是獠牙利爪的殘暴Dragon;在東方,龍應是Loong,是宇宙時空的化身。”策展人、愛得瑪娛樂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戴維揭示了選擇燭龍作為主題的原因。據《山海經》記載,燭龍“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其掌控晝夜、駕馭四季的能力,承載著上古時期對時間流轉與自然律動的宇宙觀。不僅如此,燭龍所蘊含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龍鱗如土與木,吐息似水與火,構成一個生生不息的能量系統。這種宏大而精妙的東方哲學,為科技藝術的表達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若讓11歲的我理解燭龍,什么方式最酷?”李戴維介紹,團隊沒有采用傳統的方式,而是以“星際探險”為敘事主線,打造一場超越時空的視效奇觀。展覽共分為9個空間,在“指揮室”,觀眾進行登上飛船前的準備,并通過不明信號的解析獲取關于燭龍的信息。隨后的“穿越”空間模擬飛船,觀眾化身“星際旅人”,在由10塊LED屏構建的環形裸眼3D空間“星際登陸”中啟程。碎片星體呼嘯掠過,飛船震動轟鳴,瞬間使人置身于廣袤宇宙,踏上追龍的宇宙征程。在飛船著陸后,觀眾首先踏入“流界”,24臺巴克4k微距激光投影儀構建360°沉浸式體驗,模擬水、霧、風、巖石等動態自然場景,融合真實花草景觀,營造出虛實相映的仙境般體驗,觀眾宛如闖入混沌初開的神話創世現場。
接下來分別是鱗、龍息、神經元、瞑晝、神龍見首以及衍生品空間,對燭龍的體征進行科技“轉譯”。其中,“鱗”空間的每一片鱗片均通過Rhino參數建模,再加工成輕質材料雕塑,最終由人工逐片拼貼,構建出兼具反光特性與結構張力的空間肌理,營造出千鱗龍穴的獨特體驗。在“龍息”空間中,兩個巨大的“肺泡”裝置隨程序律動,紅光與藍光冷暖交替,直觀地演繹了“吹為冬,呼為夏”的時空力量。踏入“神經元”鏡面空間,發光的枝狀立柱在鏡面反射下,形成無限延伸的復雜網絡。“瞑晝”空間里,直徑8米的LED穹頂,超百萬級粒子動態持續循環,呈現出“日食”、“月食”之后宇宙陰陽能量的交替景象。其中的黑洞,既像太陽,又似瞳孔。站在屏幕之下,仿佛置身于燭龍的注視之中。
“每一個技術手段,背后都是團隊的反復推翻與攻堅。”李戴維說。而最大的挑戰莫過于“神龍見首”。常見的裸眼3D依賴特定角度與曲面屏制造“破屏”錯覺,而團隊堅持使用平面巨屏。通過無數次調試,最終讓燭龍從平面屏中呼嘯而出,并配合XR擴展現實技術,營造出神龍盤旋于上海天際線的震撼奇觀。“瞑晝”空間里,穹頂的粒子動畫制作同樣幾經波折。為達到既恢弘又細膩的視覺效果,粒子系統經歷了反復渲染、刪減、重來的循環。一位觀眾在“龍眼”下站立8分鐘后,感慨:“我看到了宇宙萬物的色彩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經之燭龍秘境》展的文創周邊產品已全面上市。最受歡迎的當屬燭龍雪糕,此外還有復刻燭龍鱗片紋理的仿琺瑯書簽、動態粒子明信片、燭龍T恤系列、賽博神話風格的銅合金首飾、磁吸手機支架、夜光硅膠行李牌、毛絨燭龍玩偶等。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除中國站外,展覽還計劃去往美國、歐洲、中東等地,這一全球巡展計劃也促使團隊思考跨文化對話。“我們想讓外國朋友看到之后能受到震撼。”李戴維說。
原標題:《裸眼3D“喚醒”上古燭龍,《山海經之燭龍秘境》全球首展登錄上海》
圖片來源:賴鑫琳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佳源 張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