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62歲重病老人彭女士被家人用輪椅推至中國農業銀行田心支行取款,卻在銀行門口不幸離世。這一事件一經曝光,迅速引發輿論嘩然,網友紛紛指責銀行“冷血無情”“不近人情”,認為銀行的不合理要求導致了老人的離世。然而,隨著農行公布完整時間線,事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迎來驚天反轉。
家屬與銀行各執一詞
家屬說法
家屬表示,彭女士因偏癱摔斷腿住院,急需5萬元轉院治療。其女兒帶著身份證與存單前往銀行取款,卻因連續三次輸錯密碼導致銀行卡被鎖定,銀行要求必須本人到場解鎖。即便銀行知曉彭女士重病臥床,仍堅持要求本人到場,無奈之下,家人只能用輪椅將老人抬至銀行。從下午4點開始辦理業務,直至5點多仍未完成,折騰一個多小時后,老人不幸離世。家屬還稱,老人在世時,銀行要求證件資料齊全,人必須到現場驗證,可老人去世后,銀行工作人員卻急忙把錢取了出來。
銀行說法
農行株洲分行回應稱,5月14日下午,彭女士的大女兒陳某帶著老人存折及兩人身份證前往柜臺取款,卻連續三次輸錯密碼,賬戶被鎖定。陳某全程未提及老人身體狀況,僅表示要帶母親來辦理業務。
當天下午四點多,家人用輪椅將老人推到銀行,銀行員工發現老人雙目緊閉,狀態欠佳,與其交流也無回應,便迅速引導至柜臺綠色通道,并啟動特殊流程。銀行方面稱,當時就告知陳某,這種情況銀行可提供上門服務,還表示客戶處于急救緊急狀態時,能直接將錢打到醫院用于救治。但家屬卻表示已放棄送醫,要求直接支取存款辦理后事。之后,銀行工作人員見老人狀態不對,再次提議大女兒陳某留下辦理,讓小女婿帶老人回去休息,仍遭家屬拒絕。最終,親屬察覺老人情況不妙,撥打120急救,但老人還是搶救無效離世。
事件真相與責任歸屬
家屬未充分告知病情
從監控顯示來看,老人雙眼緊閉,無法應答,已處于昏迷狀態,但家屬在帶老人前往銀行之前,并未明確告知銀行工作人員老人的病情危急程度。如果家屬能夠提前告知老人病情嚴重,銀行肯定會主動提供上門服務。這種溝通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后續一系列悲劇的發生。
銀行已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銀行在發現老人狀態不佳后,迅速開通綠色通道,并明確告知家屬可提供上門服務,或者直接將款項劃至醫院。當家屬拒絕后,銀行內勤行長再次提議可以由大女兒陳某留下辦理業務,讓小女婿帶老人先回去休息,但家屬依然拒絕了這一建議。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已經做到了制度允許范圍內的最大努力。
家屬拒絕送醫延誤搶救
在老人情況危急時,家屬表示“不送醫了”,要求直接取錢辦理后事。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老人在銀行門口突發疾病后,未能及時得到救治,最終離世。家屬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悲劇發生的直接原因。
這起悲劇最可悲之處,在于所有人都按規則行事,卻合力釀成了最壞的結果。
輿論審判背后的“共謀者”:誰在制造對立?
流量經濟下,真相成為次要品,情緒才是硬通貨。
個別媒體和自媒體刻意突出“重病老人被抬銀行”的沖突畫面,卻隱去“家屬拒絕送醫”的關鍵細節,制造“強者欺凌弱者”的敘事快感。部分網友將日常對銀行服務的不滿(如排隊久、手續繁)投射到事件中,用道德審判替代事實真相,導致“銀行=冷血資本”的標簽化認知。平臺用算法助推極端言論,讓“家屬完美受害者”與“銀行萬惡之源”的立場迅速極化,理性討論空間被擠壓。
此次事件中,網友一邊倒的痛罵銀行,實則是公眾情緒的慣性宣泄。
老人的死亡不是銀行的錯,也不是家屬的錯,而是一個尚未做好老齡化準備的社會,對個體生命的系統性誤傷。
逝者已矣,生者之責:若制度更彈性一些,溝通更充分一點,或許這場悲劇可以避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