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近日,第三十三屆國際旅游展覽會核心會場上進行了一場“讓文物活起來LIVE”的高端論壇。與會分享嘉賓均表示:讓觀眾主動走進博物館,做有觀眾愿意“買單”的展覽和文創,成為當下博物館的切實需求。
旅游展中的文博元素
博物館作為連接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樞紐,正借助“內容+平臺”的產業優勢,通過運用智能導覽、實時交互、直播“云”游、VR虛擬現實技術、3D建模技術等數智技術,重構公眾與歷史的互動方式。這樣的多元創新,不僅讓游客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還能讓沉淀千年的文明印記在動態演繹中煥發新生。
GITF2025強化了文博連接,在文博聯合展區,聯動了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等16家博物館,讓觀眾沉浸在“可游、可學、可感”的文物活化展場中,“從藏品到IP”的破圈實踐,不僅深化代際文化對話,更推動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基因的活化載體。
該論壇主持人廣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認為,“博物館的展覽是最核心,也是最大的文創產品。”
博物館:傳播就是生命力
論壇上,東莞市博物館館長李歷松分享了他到東莞推出的爆款展覽。
據介紹,李歷松館長原是長沙市博物館副館長,作為人才引進到了東莞市博物館,他把長沙這個城市媒體的思維方式帶到了東莞了,他用傳媒或者說綜藝人的思維進行博物館的破圈。
“博物館:傳播就是生命力。”李歷松表示,“這個傳播不是我們媒體傳播,是把我們的文化故事講出去。所以不論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展覽,我們所有的東西,立足歷史,著眼未來,傳統文化當代表達,我們構建的是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互動、交流、理解的橋梁。我理解的博物館以人為中心,是我們把文物的闡釋權跟社會互動,一起來做文明和文化的詮釋。”
李歷松還介紹了“博物館機制”的問題,其正在推動機制的創新:把博物館組合做成一個“文化+旅游”“事業+產業”的綜合體,這樣或可解決博物館自我生存的路徑。
廣州市多家博物館的“破局”之路
據《廣東省 2024 年度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報告》數據:2024年,廣州市有備案博物館 72 家,較上年新增 2 家;2024 年新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3 家、國家二級博物館 6 家、國家三級博物館 5 家,全市共31家,還有17家非國有博物館;全市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約 2500 萬人次。
近年來,廣州“博物館之城”建設取得新成效,尤其在精品展覽、特色教育品牌方面成績突出,還組織第一屆“鎮海樓杯”主題辯論賽、“穿粵記”之“月餅盒里的非遺”中小學生設計作品大賽,舉辦“2024 紅色文化輕騎兵:從贛州到廣州”、農講所創辦 100 周年慶、“逐信仰之光 譜青春華章——2024 五四青年文化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帥府之夜’專場”等系列文化活動。
廣州市一眾博物館在文創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出臺《廣州市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辦法》,印發《廣州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激勵工作指導意見(2024-2026 年版)》,13 家文博單位被納入首批試點單位,試點單位文創開發工作方案獲批準實施;舉辦廣州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創開發資源對接會,首次公布市屬文創試點單位的 200多個代表性 IP 資源;2024 年局屬文創試點單位共設計開發 300 款文創產品。
GITF2025論壇上,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愿飛介紹,越秀區博物館在五仙觀南越先賢館做了一個沉浸式的項目——“廣府夢華錄”,試圖用本土文化性的故事把文物進行場景化和串聯,希望這樣一種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個更真實的體驗,讓觀眾在數字場景里面可以把文物拿在手上進行把玩。
地鐵博物館的王邵蕾館長介紹,自2016年運營至今的“廣州地鐵博物館對文創和IP經營的定義更寬泛一些,從空間到活動到人偶的形象,到研學等,我們把它作為一個IP經營的鏈路來發展”。
廣州市古玩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鄺玉明透露,“我們協會有一個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聯動我們各自的能力,如會員中的非遺大漆工藝、非遺景泰藍工藝、廣繡的、廣彩的等,希望把非國有博物館的資源能整合起來”。
如何做爆款博物館文創?
中國旅游設計院首席品牌官陳澤愷分享了六種文博IP和開發對外合作的模式,從“3C文創開發的模型”理論到成功的實踐經驗,分享了“社會化的傳播和商業化變現,為博物館去捧火一個更有潛力的、有生命力的、有共情感的IP”。
“如何在蕓蕓眾生的廣州150萬件文物或是在2.1萬件珍貴文物中挑選有潛質的、能夠打造IP的明星文物?”對主持人提出的該問題,陳澤愷表示,“用三個載體來去探索,展覽、卡通的吉祥物或是挑選出文物中可與當下生活共情的文物微表情”。陳澤愷建議,“比如日本的‘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從《竹虎圖》中提煉的卡通虎的形象)一樣,把它的表情,把它的故事、把它的心理提煉出來,打造成一個卡通形象,做成人偶出現在廣州各個地方與人群進行互動,它就很有可能火起來,能帶動我們這一個文物乃至全博物館文物矩陣。”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