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靜思有我,安靜地思考,有我一個。
在我看來,5月7日巴基斯坦用中國產的殲10ce戰機擊落了三架號稱世界上最厲害的四代戰機——法國產的陣風戰機,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重大事件。
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們發現我們打不贏別人。
過了100多年,到1945年,我們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可是總有人覺得,這是因為我們的朋友幫了忙。
到1953年,我們終于在沒有朋友幫忙的情況下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但是正如偉人所說,我們是氣多鋼少,也就是武器比別人差點,但我們的意志力、戰術運用和戰略運籌比別人強。
到了新世紀,我們的武器的紙面數字也逐漸超過別人,也就是聽起來比別人厲害了,但是畢竟沒有投入過實戰。
到了2025年5月7日,我們的武器終于在實戰中碾壓了世界。
這樣的勝利和成功,讓人百感交集,人們自然會想到,這么先進的武器是誰研發的,是怎樣研發的?
可是很遺憾,這個問題通常不好回答,因為軍工人的身份往往是保密的,軍工人的行為也往往要保密。
不是說找不到一絲一毫的信息,而是能夠獲得的信息太少太少。
所以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困難,我們想感謝他們,我們想歌頌他們,可是我們經常不知道感謝誰,歌頌誰。
那么,我們只能從有限得知的零星信息里面去窺探他們的蛛絲馬跡,去表達一下我們的尊敬。
就在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法國陣風戰機的9天之后,5月16日,第7次全國自強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表彰的200名全國自強模范里,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王戟教授赫然在列,他就是一個軍工人。
13歲,大多數人在上初中的時候,王戟教授上了大學,上的是國防科技大學。這樣的人我們通常會把他稱為“天才”。
33歲,大多數人的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他已被評為教授,不愧是天才。
38歲,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這個獎項的級別是非常高的。
一言以蔽之,他是我軍的頂尖科研學者。
王戟教授的研究領域是“高可信軟件技術”。顧名思義,最直白、最粗淺的理解是,我軍通訊不能被敵軍偵測。
不過往細處說,這個領域肯定很多人不了解,如果大多數人都了解,那應該就不算前沿技術了。
我們了解到的是,2013年,王戟教授因為工作勞累突發主動脈夾層破裂,歷經多次手術,最后不得不雙下肢高位截肢。
從此以后,他就只能待在輪椅上了。
對于很多人來說,恐怕此后就只能平庸的過完一生了,更何況,他已經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不要問我他具體做出了什么貢獻,因為要保密,因為沒報道,所以不知道。——我們只能從他獲得的榮譽里面去猜測這些貢獻的層級。
王戟教授在重癥監護室待了一個月,終于清醒過來之后,他選擇了在病房里重啟他的人生、他的事業和他的研究。他說:
“只要能夠操作鍵盤,只要能夠思考,我覺得一切都好辦。”
2015年3月,他正式重返了工作崗位,并牽頭申請了某重大科研項目,并擔任首席科學家。
請注意這個“某”字,對,是什么科研項目?不知道,只知道是“某”。
于是,一個雙下肢高位截肢、坐在輪椅上的戰士,開始了新的沖鋒。
他是怎么搞科研的?不知道,因為那只是一個“某”重大科研項目。
我們知道的是,由于工作需要他頻繁出差,經常早上5點去趕飛機,為的是節約路途的時間。這對于一個常人,已經是很辛苦的了。
而他是坐在輪椅上出差的。
而他還經常是這樣一個人出差的。
我看到這些報道,腦子里立刻閃現出一個高位截肢的人坐在輪椅上一個人奔波于機場、高鐵站之間。
那該是怎樣的艱難?
又該需要怎樣的頑強?
輪椅雖慢,卻是疾風戰車,如秋風掃落葉。
雙腿雖無,卻是風馳電掣,轉戰大江南北。
相比于社會大眾,他比我們更有才華,更有成就,更有貢獻,更有榮譽,更有理由躺平,然而他選擇了比我們更難。
他雖然坐在輪椅上,但始終保持著沖鋒的姿勢。
前輩云:一息尚存,沖鋒不止。更何況他只是沒有了雙腿,“息”尚有千千萬。
這是一名戰士最美的姿勢,也是最引以自豪的姿勢。
我在網絡上看到過他坐在輪椅上的模樣,確實沒有高度。但我想象,如果有一天我能見到他,我必須蹲下來,因為我必須對他保持仰視,才能有一個正常的心態,和他交流。
像王戟教授這樣的人,基于他過去的功績和貢獻,他隨時選擇躺平,國家和人民仍然會厚待他。
但是他不躺平。不僅不躺平,即便是在輪椅上,也是把輪椅當成戰車,在科研的領域沖鋒陷陣。
他們的英雄行為,不可能是為了謀求個人的所得,只是因為他們把自己交給了這個軍這個國,他們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我軍我國之中,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
我想起了殲10c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1998年3月23日殲10c首次試飛成功后,他宣布把自己的生日改為3月23日。
我想起了殲10c首飛試飛員雷強。在首次試飛登機前,他對總設計師宋文驄說:
“只要不是飛機馬上爆炸把我炸死,我一定把飛機給你摔到跑道上,讓你們知道咱們這十幾年錯在哪兒?”
然而首次試飛無比順利,他走下飛機接受總設計師宋文驄送給他的鮮花之后,這位不怕死的錚錚男兒,卻抱著總設計師失聲痛哭,一邊哭一邊說:
“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戰斗機啊。”
我更想起了,1962年3月21日,東風2號導彈在酒泉基地進行首次飛行試驗。但是很遺憾,試驗失敗,導彈在發射臺前68米的地方炸出了一個大坑。
設計師林津跪在彈坑前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自言自語:
“這個坑就是給我準備的,就把我埋進去吧。”
他們這樣的人,心中何曾有過自己?
再過一個月,殲10ce戰機將參加2025年巴黎航展,與法國陣風戰機同臺推銷。外國媒體評論,這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著國際航空航天格局的重大轉變,凸顯了中國在全球航空工業中日益增長的影響。
我一直認為,這種轉變絕不僅僅意味著我們對外多賣出去幾架戰機,多掙多少錢,而在于,別有用心的那些地球人,必將重新評估中國的實力,原來很多蠢蠢欲動的小算盤,恐怕就要放棄。
中國古人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而我想說,上上之兵連謀都不用伐,只需要展示自己的實力,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這其中,中國軍工人自然功不可沒。
只可惜,他們的身份和行為往往都是保密的,我找不到足夠的素材來歌頌他們,今天我只能以王戟教授為代表的少數幾個軍工人的事例,來聊表一二。謹以此文,祝愿殲10ce戰機參加國際航展取得成功,向作出默默貢獻的中國軍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好了,今天就說這么多。我是靜思有我,安靜地思考,有我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