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銀的獎勵,正在用于促進結婚。
前段時間,廣州白云區龍歸南嶺村宣布獎勵措施,只要男女一方或雙方為南嶺村戶籍股東成員,同時具備初婚、婚姻關系合法有效且至少保持1年等條件,可獲得一次性獎勵2萬元。如果夫妻雙方皆為南嶺村戶籍股東成員,則共計可申領4萬元獎勵。
廣州白云區龍歸南嶺村從202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結婚獎勵政策
而在此之前,山西呂梁、浙江紹興上虞區,浙江衢州常山縣,更早制定實施了結婚獎勵措施。
今年4月25日,民政部發布《2025年1季度民政統計數據》,其中今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81萬對,離婚登記63萬對。相比去年一季度,今年一季度結婚人數減少了15.9萬對,離婚人數增加了5.7萬對。
此后一天,“多地宣布發錢獎勵結婚”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地方獎勵結婚的舉措,是對婚育現狀積極干預。結婚人數的增減不是一個孤立的指標,他連接著生育率、少子化、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關乎社會發展前景。
地方先得有錢
根據目前公開的各種結婚獎勵方案信息,廣州白云區南嶺村最高4萬元(男女雙方都為南嶺村人)的獎勵,應是各地獎勵中金額最大的。其余地方,多是千元上下,更像是民政部門對新人結婚送上的“份子錢”,添一些喜慶的氣氛。
南嶺村黨委委員 、村委委員何嘉敏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他們出臺該獎勵方案是基于了解到村中適齡青年結婚意愿不高,因此想用該方案鼓勵青年積極進入婚姻。
南嶺村之所以能給出遠高于其他地區的獎勵,在于其雄厚的村集體經濟基礎。
公開信息顯示,南嶺村是著名的僑鄉古村,現有戶籍人口約4200人,而其2024年村社兩級集體經濟收入約1.3億元。
南嶺村/ 圖源:廣州日報
相比之下,其它很多地方給到的獎勵金額,對于結婚而言就只是“灑灑水”,主要表達的是一種官方態度。目前有報道的獎勵結婚方案大多是區縣乃至村級區域發布,最大到地市一級,基本上屬于小范圍的試點。表明態度很重要,但如果希望物質激勵真能對結婚積極性產生較大的觸動,依賴的是地方財力,正如南嶺村那樣。對于多數地方而言,目前尚難以承受。
政策導向越來越清晰,國家層面對鼓勵結婚也發出了明確的信號,主要表現在為婚姻登記提供更多的便利,即在形式上讓人們更加容易結婚。
如將于2025年5月10日施行的經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取消了結婚需要戶口簿的規定,雙方僅需身份證即可辦理結婚證。同時,婚姻登記不再限定在戶籍地,而是實現婚姻登記的“全國通辦”。
甚至有些地方為了便于公眾登記,將婚姻登記服務中心開進公園、地鐵站、商場和景區等。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更多人更便利地結婚。
想生育的人更想結婚
國家或地方政府對婚育的態度和介入程度一定跟當時的社會婚育變化有關,當下也不例外。
綜合各類數據和學者研究來看,目前我們社會婚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結婚人數變少、初婚年齡推遲和離婚人數變多等幾個方面。
這些變化背后,有著較為復雜的成因。
客觀來看,近幾年適婚人口的減少和性別比失衡,會在絕對意義上導致結婚人數的減少。因為當下適婚的主體多為“90后”和“00后”,這兩個世代經歷過嚴格的計劃生育時代,一方面,總的人口數量少于之前的世代,另一方面,性別比失衡也更為明顯。
此外,隨著人們受教育時間增加,等他們畢業工作穩定后再進入婚姻,初婚年齡必然會不斷推遲。
2010年-2023年,全國初婚年齡走勢 / 圖源:結婚產業觀察
這只是原因之一。更現實的是,沉重的經濟、生活負擔、高昂的婚育成本和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讓更多人不敢輕易結婚。
對大部分男性而言,買不起房、付不起彩禮、養不了孩子等一系列擔憂是他們的現實困境;對女性來說,職場歧視、家庭暴力、母職懲罰、生育損傷等現實問題影響她們對婚姻的期待。
上述之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長聘教授於嘉還提供了另外的解釋。她此前告訴南風窗,她和學生在做的一個研究發現,中國奉子成婚的人越來越多了。
她將此解釋為:中國家庭是以子女為中心的,因此生育會驅動結婚,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沒有生育需求,就覺得沒必要領證結婚,因為同居和結婚好像沒什么區別。
《花束般的戀愛》劇照
但當有了生育的打算或意外懷孕后,他們才認為婚姻是一個必要的制度性庇護。所以反而懷孕或者生育成了很多年輕人進入婚姻的一個最合理化的理由。
她還提到,盡管結婚年齡在不斷推遲,結婚人數在減少,但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他們進入親密關系的時間并沒有推遲。
“我們調研發現年輕人同居和發生初次性行為的時間甚至提前了。”
上一輩的人大多沒有同居階段,直接選擇進入婚姻,也可能短暫同居一段時間再結婚,但現在不少年輕人可能穩定同居三五年,卻不會去登記結婚。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中,由同居維持的穩定親密關系,在一定時間內取代了婚姻。這也造成了婚姻年齡的推遲和結婚人數的減少。
她認為,我們不必對這種情況太過憂慮,同居關系對婚姻關系的暫時性替代,也使公眾處在一種穩定的親密關系中,不會產生不穩定性因素。
構建婚育友好型社會
了解了這些復雜的成因,我們很容易理解,對于有條件發較大額現金獎勵促進結婚的地區,可以更多采取這種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時匹配良好的生育補貼,打通婚育的鏈條,而同時必須承認的是,由于適婚人口減少和性別比失衡帶來的更大范圍的絕對失婚問題,則需要長時間的調適和恢復,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拋除這些客觀的結構性問題外,還有不少人是因為經濟生活壓力太大、婚育成本太高、婚育權益保障不足而不愿進入婚姻。
要消除這部分人的顧慮,除了真金白銀的鼓勵之外,還需要系統性的改變和保障。
因為追求自由自在而主動選擇不結婚的年輕人,很難被任何政策所觸動。因此,著力點應在于那些由于結不起、生不起、養不起而導致的不敢婚育或推遲婚育的人群。這些人多因經濟壓力大、就業不穩定、房價太高、養育成本過高等現實問題而難以婚配,解決他們的顧慮,就是要解決房住房問題、失業問題、孩子托育和上學問題。
把這些方面的問題解決了,讓大家有能住的房子、穩定的工作和可以安心托育孩子的場所,大家對于婚育的擔憂就能減少一些。
全國0-17歲孩子平均養育成本 / 來源:《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
此外,針對職場中存在的對婚育女性的歧視和女性在婚育跟事業之間做零和博弈的處境,須有更多措施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此前,南風窗報道,不少女性在職場仍然需要隱瞞自己結婚或有生育計劃,否則將面臨種種工作上的不利。
而且,面對婚育后可能面臨的較大生育成本,不應讓夫妻二人獨自承擔,而應合理有效地分擔至家庭、企業和國家之間。
於嘉也提到,我們不要口號式的催婚催育,而是讓大家看到婚姻到底意味著著什么,同時回應實際而迫切的婚育支持需求。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女性婚內權益的保障。“婚姻之中,女性是比較容易遭到傷害的一方”,比如容易遭到家暴、母職懲罰等。“經濟補貼對買房、就業是有用的”,但對一些人對婚姻內權益保障不足的恐懼是無用的。
“就像很多人在網絡上說的,如果我進入婚姻之后沒有辦法受到保護的話,我寧愿選擇不進入”,於嘉認為,對于很多女性群體而言,能保障她在婚姻內的權益,就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概言之,要想讓年輕人放心結婚生育,就要有一個婚育友好的社會生態和保障網絡,否則,你不能忽略木桶的漏洞而一味讓大家裝滿水。
因此,當“發錢鼓勵結婚”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時,我們要看到:各類婚育補貼作為應對人口問題的止痛劑,目前仍然杯水車薪,人們需要一個更加婚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問題在發展中提出和被重視,問題也要在發展中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